读《中国人文大义》:“微言”之中见“大义”
冯天瑜先生以治中华文化史而为世人所知,从20世纪70年代就“决心尽绵薄于中国文化史”,先后出版有《中国古文化的奥秘》(1986)《中华元典精神》(1994)《中国文化生成史》(2013)《中华文化生态论纲》(2021)《中华文明五千年》(2022)等著作,是名副其实的当代文化大家和中国文化研究名家。
新近出版的《中国人文大义》一书,与他此前动辄数十万言的学术著作相比,是一本篇幅不大却图文并茂的小书。该书从体例看,不是某一文化史研究领域的专精之作,而是如其书名所示,是对中国人文大的框架介绍,是面向想了解中国文化的普通受众的人文启蒙之书。该书的出版虽然距冯天瑜逝世已快两年,但今日捧读,他的音容犹在眼前。
关于中国人文的思考与传播,贯穿冯天瑜学术生涯的始终。早年他在开展文化史研究时,非常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问题,认为中华元典精义“经过现代诠释,可以转化为救治‘现代病’的良药、滋养今人心田的营养”。因而,他在大部头的学术著述之外,编写了不少人文普及的“小书”,甚至2010年以后带领学生编写出系列中华文化的中小学读本。他主张,应从大众教化意义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国学讲习时,除“介绍基本国学的知识”,更要“彰显国学蕴涵的大义,把‘小学’功夫与‘大学’授受结合起来,达成‘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的水乳交融”。故《中国人文大义》一书,篇幅虽然不大,宏旨却深,包含和凝练了冯天瑜对于中国人文现代价值数十年的思考总结,是他对中国人文精义的微言总结。
所谓“大义”既是直抉奥义、撮其要旨,更是删繁就简、精指真义。正如冯天瑜所言:“传习中国文化,不可不从‘人文’精义入手。”相对于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用一本小书来涵盖中国人文大义,实是至难之事。但他以九章二十九节的精炼架构,对中国人文要义进行了系统拆解与通俗阐释。
从内容看,《中国人文大义》一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小序”,从“人文”概念剖析入手,追源溯流,直奔主题——探讨“人文”的古今之义及何为中国人文传统。第一章到第六章是第二部分,从“人文”与“天道”契合;虚置彼岸,执着此岸;伦理中心与经世取向;一体两翼的“民本”与“尊君”;“敬祖”与“重史”;文化人薪火相传六个方面概括中国人文传统的特色,并认为“这些特色,早在先秦即已形成,又在此后两千余年间生发、拓展,且因且革”。第七、八章为全书的第三部分,从中西当代人文精神比较、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协调发展两个方面观照当下,展望中国人文的未来发展趋向。以这三部分为纲,冯天瑜对中国人文传统的内涵、特征及面临的当代转型挑战均有举重若轻的透视分析,既从历史性角度对中国人文“尊天、远神、重人”的文化取向作了全貌式的素描,又对中国人文传统的精义作了恰如其分的阐释。
冯天瑜治史注重博通,曾言:“我进入到这个(文化史)领域,有一个比较全方位地把握文化史的设想,而不是一开始定位在做某个具体的人物或仅仅定位在做某个断代,我还是想致力于整个文化史的总体把握。”
冯天瑜治史素以“博通”见长,他主张打破断代史与专题研究的藩篱,致力于“对中国文化生态进行全景式扫描”。《中国人文大义》正是这一学术理念的凝练实践:书中纵览先秦至近代的思想流变,横跨中、印、希伯来等文明比较,最终落笔于科技与人文的当代共生——这种贯通时空的宏大视野,恰是冯天瑜毕生追求的“文化史总体性”的缩影。
中国人文要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文化标识。冯天瑜基于数十年精研中国文化史的积累,其对于中国人文要义的卓识,随处闪烁于该书的各细节中。他行文向来主张“除史论以外的历史著作,哲理最好深蕴于叙事背后,主题更应贮藏于事实展现和形象描绘之中”。该书是对此最好的写照,在朴实叙述、白描式漫谈中,蕴含中国人文的“道要”之义。
该书不仅仅停留在对中国人文要义内涵和特质的探讨上,更对中国人文传统的现代性转换以及重塑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统一发展作了细致的论述。书中冯天瑜一再指出,“认为中国当代的首要问题是发展经济的观点固然正确,但如果由此引出人文关怀在现今中国是不急之务的结论,则未必恰当。因为,人文关怀与工具理性的协调发展是文明进步的健康之路”,而“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协调发展,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所在”。脱离了时代价值与实践观照的中国文化大义,不仅背离了中华文化“执着此岸”的传统义谛,也难以成为支撑中华现代文明建设的精神内核。
当下,如何对待古今、中西的人文传统?冯天瑜虽然一再倡导中华元典精神,主张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协调发展,但绝不是复古守旧。该书中“返本开新”的方法论自觉,正是其“辩证重估传统”思想的深刻诠释——他将文化传承视为动态的阐释过程,既守护着“执着此岸”的人文根脉,又保持着“因时损益”的开放品格。
观澜索源,鉴往知来。该书既是对中国人文要义的精要概览,更是作为启蒙中国人文精神的普及之作。书中开中国人文研究与普及的风气之先,从今天读者的实际出发,给他们找到了一把传承中国文化的钥匙,是当今中国文化普及的创新之作,更是其身为“文化的守望者”的自我写照。
【 彭雷霆】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重庆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凤凰新闻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责编:邱诗懿;初审:李雨凡、许雪靖;复审:韩培涛、程子茜
更多精彩请点击
长安街直播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千余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党代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新时代坚持用读书讲政治,积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自2015年长安街读书会微信公众号发布至今,始终坚持“传承红色基因,用读书讲政治”的宗旨,关注粉丝涵盖了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特区。累计阅读量达到了近亿次,其中通过朋友圈转发量千余万次,参与互动人数近千万人,平台产品质量高,针对性强,受关注度较好。并在中央相关宣传网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相继入驻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新华网、央视频、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等新闻客户端,以及经报送遴选评荐《求是》《中国纪检监察》《党建研究》《中共党史研究》《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国财政》《中国出版》《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外交评论》等近百本中央级核心期刊正式入选长安街读书会干部学习核心来源期刊,此外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长安街读书会主编的《学思平治——名家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理论读物,形成了系列的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累计固定读者百余万,影响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大中院校等受众数亿人次。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现正面向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各省市县(区)等所在的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单位部门联合开展相关党建阅读学习活动。近日,经相关部门批准,已正式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中央组织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证监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青团中央等定点帮扶地的有关单位加入“长安街读书会”党建阅读合作机制,并联合承办“长安街读书会”系列读书学习活动。
关注公众号,回复:【申请入会】【学思平治】【党建阅读】【智库】【好书推荐】【干部培训】【免费赠书】【直播】【新书报送】【期刊报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