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蔡越坤
“中国债券市场自1950年发行首只国债以来,历经70多年发展,现已成为规模庞大且品种丰富的成熟市场。随着其国际认可度的不断提升,境外投资人的投资热情也持续高涨。”4月23日,大公国际党委副书记、总裁应海峰在俄中投资法律论坛上表示。
应海峰称,近些年,随着中国政府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金融领域各项制度规范逐步与国际接轨,中国债券市场已步入对内、对外双向开放的高水平发展阶段。整体来看,中国债券市场呈现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债券市场持续扩容,规模庞大、品种多样。截至2025年2月末,中国债券市场余额达到180.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4.8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拥有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两大债券发行和交易场所。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余额为159.3万亿元人民币,交易所市场余额为21.2万亿元人民币。债券品种涵盖国债、地方政府债、金融债、企业信用债、资产支持证券、同业存单等,其中,地方政府债、金融债和国债排名前三,债券余额占比分别为27.1%、22.3%和19.2%,企业信用类债券占比约为18.4%。
第二,中国债券市场国际认可度上升,境外投资人投资热情上涨。截至2025年2月底,境外投资者持有中国债券规模超过4.3万亿元人民币,较中国债券市场开启国际化进程初期增长400%,已有来自全球超过70个国家和地区共计1158家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境外投资者类型呈现多元化特征,数据显示,中国债券市场已吸引包括90家境外央行在内的主权类投资者,以及全球最大100家国际资产管理机构中的80家进入中国债券市场投资。
第三,人民币资产投资回报丰厚,人民币债券投资价值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人民币债券投资回报在全球范围位居前列,为投资者提供了优质的保值、增值选择。过去10年中,持有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中的人民币债券组合,无论是否进行外汇对冲,均能获得近80%的投资回报。同时,人民币债券还具有较高的风险调整后收益,过去5年,中国国债收益率高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全球资产,而波动率则处于低位。
展望未来,应海峰表示,中国债券市场将继续向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的国际化迈进。首先,深化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优化资本流动和外汇管理制度。其次,继续完善风险对冲机制和丰富风险管理工具。第三,拓宽境外金融机构来华展业范围,探索建立人民币资产作为境外合格担保品的制度框架。第四,继续推动人民币债券成为广泛认可的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便利境外机构在非交易场景下使用人民币债券。第五,深化拓展境内外债券市场互联互通。
蔡越坤
资本市场部资深记者 主要关注债券、信托、银行等领域的市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