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黑糖文字局,看到时事民生的不同声音。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请赞赏作者或点赞转发,十分感谢。
刘国梁辞职:从民族国手到操盘商人
文/程不糖
4月23日,中国乒协官宣刘国梁辞去主席职务,由王励勤接任。新闻稿写的很漂亮: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刘国永对刘国梁"连续征战8届奥运会"的贡献予以充分肯定,并提及刘国梁是为了"保证洛杉矶奥运会备战周期的完整性"而主动请辞。
这台阶铺的,像钻石一样。
仿佛刘国梁还是那个无私奉献的民族英雄,为了国家乒乓球事业的长远发展,甘愿放弃权力,急流勇退。
但细想起来,这其中的微妙值得玩味。一个人怎么可能撅着屁股干到一半,突然想起要为"洛杉矶周期的完整性"考虑,主动交出手中的权力?
真正的原因,恐怕在于刘国梁这几年里逐渐失去的那些东西:队员的信任、行业的口碑,以及——最重要的是——他那已经开始松动的"三位一体"权力结构。
刘国梁究竟是如何一步步从为国争光的体育英雄,变成了追逐资本的商业巨头?
如果说刘国梁作为运动员和教练的成就是无可争议的,那么他作为管理者和商人的表现则毁誉参半。
2019年,在刘国梁的积极推动下,国际乒联成立了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这个看似要将乒乓球商业化、国际化的组织,迅速将刘国梁推上了更高的权力巅峰:中国乒协主席、国际乒联第一副主席、WTT世界乒联董事会主席。
三个帽子戴在一个人头上,这种权力结构在国际体育组织中几乎闻所未闻。
有人赞叹这是中国体育外交的成功,是国人在国际组织中话语权提升的证明。但更多的质疑声则认为,这种"三位一体"的结构已经成为一种明显的利益冲突。
一个人怎能同时代表运动员、国家队和商业组织的利益?就像一个人不能同时是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一样,这种角色混同必然导致某些方面被牺牲。
很不幸,被牺牲的恰恰是最脆弱的一方——运动员们。
"为了国家荣誉",中国队员们长期以来在国际赛场上勇往直前,不计个人得失。但当WTT成立后,他们突然发现,自己不仅要为国争光,还要为刘国梁的商业帝国打工。赛程密集到令人窒息,奖金却与付出极不匹配,伤病和精神压力无人问津。
面对巴黎奥运会后身心俱疲的运动员们,WTT的回应是什么?是推出了"不参赛就罚款"的强制规定。这一决定,如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直接导致了去年底樊振东和陈梦的集体"退出世界排名"风波。
而这种权力过度膨胀的迹象,其实在刘国梁对运动员的管理上早有端倪。
回顾刘国梁的职业生涯,从开始就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男乒历史上第一位大满贯得主,退役后又成为最成功的教练之一。但权力和商业的诱惑让这位昔日的国民英雄迷失了方向。
2017年,刘国梁曾经历过一次莫名其妙的"下课"风波,当时舆论一边倒地支持他,甚至有运动员威胁集体退役以示抗议。但那次风波后重返舞台的刘国梁,似乎已经不再是那个为国争光的单纯教练,而是开始谋划更宏大的商业帝国。
从表面看,刘国梁推动的WTT改革雄心勃勃,要把乒乓球打造成如网球一样的国际性商业赛事。但问题是,这种改革是否充分考虑了运动员的权益?是否真的能为这项运动带来更多价值,而不仅仅是一个攫取利益的工具?
尤其成为最后导火索的,是刘国梁对王楚钦的运作。
在樊振东退出世界排名后,刘国梁将全部的营销焦点转向了王楚钦这位新生代领军人物。从商业代言、媒体曝光到CP营销,铺天盖地的资源砸向了这位被寄予厚望的接班人。但王楚钦的表现却令人大失所望:三大赛零蛋,连同混双捆绑上位,没有孙颖莎,他连奖牌都拿不到。
如此强行运作一位实力和人气双不足的球员,既消耗了国乒的公信力,也让球迷对刘国梁的判断力产生了怀疑。更为尴尬的是,在刘国梁卸任前的最后一段时间里,王楚钦在国际赛场上的连续败北,仿佛是对其"伯乐"眼光的无声嘲讽。
今年年初爆出的消息显示,现如今已有多家与WTT、中国乒协有合作关联的公司被带走调查,甚至有官员因此落马。从媒体人贺晓龙到资深体育评论员杨毅,都公开炮轰刘国梁的"一手遮天"和WTT的财务不透明。
如果说刘国梁一开始是为了国家体育发展甘为孺子牛,那么现在情况已经完全反转:恶已经不受控制地被养大,原本通过商业化解决体育人收入的刘国梁,反而成为了被资本集团控制的一枚棋子。
而正是这种权力与资本的畸形结合,最终让刘国梁在国乒内部的危机越来越深。
乒乓球作为中国的"国球",一直是举国体制下的优等生。但这种体制优势在商业化的过程中成了双刃剑。
其一,垄断地位让中国乒协在与国际组织的谈判中拥有巨大筹码,但也使得中国乒协内部缺乏有效监督;
其二,举国体制保障了国家队的基本训练和比赛需求,但也使得运动员们在面对商业压榨时缺乏抵抗力量。
在这种结构下,刘国梁的商业野心得到了充分释放。WTT成为了他一种权力扩张的手段。
今年2月,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与国际乒联、WTT进行交流时,提出了四点建议,包括"允许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年龄较大运动员申请世界排名隐藏12-18个月","取消强制参赛的相关政策"等。
这些建议看似是在为运动员争取权益,实则是对自己一手推动的商业化政策的悬崖勒马。
可为时已晚,刘国梁牟利的集团,也已经不受他的控制——拿人手短,吃人嘴短,他目前的结局已经很好,但也难说日后不会因为其他原因被清算。
这种商业化进程中的急功近利,最终也反映在国乒的比赛成绩和队内氛围上。
刘国梁的官方简历上写满了辉煌:带领中国乒乓球队在巴黎奥运会上包揽五枚金牌,创造了历史性的成就。但这些金光闪闪的成绩单背后,是以什么为代价换来的?
以巴黎奥运会为例,表面上国乒包揽全部金牌,但内部已被瓦解,国乒的遮羞布被撕开了。所谓的荣誉也掩盖不了竞技体育里的本质问题:资源不公、运动员没有公平待遇,甚至被人为打压。
为了某些利益集团获利,而强捧“无能无品的运动员”,牺牲其他运动员平等的机会和运动生命,这都是竞技体育的大忌。
更令人心寒的是,刘国梁在推动乒乓球商业化的过程中,没能踏踏实实规划切实可行的商业化路线,反而借鉴了娱乐圈炒CP那种卑劣手段,牺牲女运动员的清誉,让她们沦为他商业化的棋子。
刘国梁把国家培养的运动员变成敛财工具。运动员们不仅要参加高强度的国际比赛,还要承受商业活动的额外负担,这究竟是谁的体育精神?谁的奥林匹克理想?
而这一切闹剧,终于在4月23日迎来了暂时的终章。
但关键问题是,刘国梁的离开能否真正解决国乒内部的问题?
在刘国梁辞职后,王励勤被任命为新一任中国乒协主席。对这位1978年出生的奥运冠军来说,接手的不仅是一个职位,更是一个烂摊子。
王励勤的主要挑战在于:如何在不得罪上层的情况下,重新平衡国家队训练、国际比赛和商业开发之间的关系?如何修复已经被伤害的运动员与管理层之间的信任?又如何处理那些与WTT、中国乒协合作的、正在被反腐调查的公司?
更棘手的是,樊振东、马龙、陈梦三位奥运冠军已经退出世界排名系统,他们能否回归国际赛场,将是王励勤面临的第一个考验。
从积极的方面看,王励勤的接任至少表明了体育总局对当前局势的重视。与此同时,马龙被任命为中国乒协副主席,这也是一个积极信号——运动员的声音将在协会内部得到更多重视。
但我们也不能过于乐观。毕竟,刘国梁离开中国乒协主席的位置,并不意味着他完全退出了乒乓球界的权力中心。他在国际乒联和WTT的职位是否会保留?他与那些商业合作伙伴的关系又会如何处理?这些都是未解之谜。
事实上,刘国梁的这次辞职,很可能只是一场权力重组的开始。
刘国梁的职业生涯,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中国体育产业化、市场化进程的一个缩影。他的经历展示了中国体育如何从单纯的为国争光,逐渐走向商业化、国际化;也反映了这一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痛点。
王励勤的上任,标志着国乒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他能否从刘国梁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走出一条真正尊重运动员、造福乒乓球运动的发展道路,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商业化必然是中国体育的未来方向,但如果这种商业化是以牺牲运动员权益、损害体育精神为代价,那么这样的改革注定是有害的,甚至是危险的。
王励勤能否在这种体制内寻找到一条新路,不仅关系到中国乒乓球的未来,也将为其他体育项目的改革提供重要参考。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历史会记住刘的功绩,也会记住他的过失。
曾帮助刘国梁上巅峰的商业野心,最终也将他拉下神坛。
也许当人无法改变环境的时候,做什么都有一种悲壮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