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车辆有序通行
▲疏导交通
短短3公里的道路周边,聚集了7所市重点学校、2家三甲医院,常住人口2.1万人,而道路宽度仅10余米,高峰时段每小时超1800辆车通行。资源集中与道路狭窄冲突,潮汐流量与历史规划矛盾,如何破解老城区普遍存在的人、车、路矛盾?九江市公安局交管支队巧用多种“小心思”微调整,让以往“平峰等半天、下雨堵一天”的“长红”路段变得通畅有序,收获了群众好评。
“让路于学”
九江市浔阳区南门口路段地处老城核心区,是周边7所学校学生上下学的必经路段。每天早高峰,与南门口相连的环城路承载着巨大的交通压力,道路一侧为临街建设的住宅楼、一侧紧邻甘棠湖,仅有16米宽的道路无拓宽条件,只能在现有基础上提高通行能力。当地交管部门经过反复调研,大胆采用“让路于学”的工作思路,一次性取消环城路49个全时段固定停车位,将双向两车道扩为四车道,有效释放现有道路资源。
同时,针对掉头车辆无序穿插、公交站台距路口过近,导致车辆积压、交叉拥堵频发的顽疾,当地交管部门协调有关单位将公交站台向北迁移50米,在路口增设专用掉头车道及信号灯,规范车辆转向秩序,有效解决路口拥堵问题,高峰时段通行效率显著提升。
机非分离
在与南门口连接的南湖路、甘棠南路上,有三所学校的校门临街。上下学高峰,接送学生的车辆集中通行,机动车违停、非机动车抢道、行人滞留校门口等现象交织,不仅导致交通秩序混乱,还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当地交管部门在充分调研与推演后,实行“硬隔离+软引导”的方式,在三所学校周边增设747米长的机非隔离护栏、115米长的人非隔离护栏,强制分离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通行空间,避免混行冲突。
同时,当地交管部门加强交通引导,减少车辆扎堆等候现象,预防性避免车辆在校园门口扎堆乱停的现象,使校园门口从“无序拥堵”变为“有序通行”,校园周边轻微交通事故起数下降了20%,事故风险大幅降低。
错时供给
方圆3平方公里的面积,常住人口2.1万人,聚集了医院、学校、商圈等优质资源,停车问题突出。当地交管部门坚持“问题导向”和“民意导向”相统一,利用“时间差”错时供给,最大限度释放道路资源。
环城路49个全时段停车位取消后,为兼顾居民夜间停车需求,按照“错峰共享+动态调控”的思路,当地交管部门将道路两侧设为夜间停车位和上下学高峰限时(7:40-8:30、16:00-18:00)接送车位。与此同时,在市政、园林等部门的支持下,盘活校园周边的边角地块,在白天上下学高峰时段开放临湖小广场供机动车和二、三轮车临时停放。以上措施让车位数量增加2倍,周转率提升3倍,实现了“白天保畅通、夜间保民生”的双赢效果,“停车难”与“行车堵”矛盾得到极大缓解。
一系列举措实施两个多月后,该路段高峰时段的通行评级由原来的E级上升至现在的D级,平均停车次数由1.6次降至1次,延误指数由69.36降至42.45,高峰时间平均缩短近12分钟,通行效率显著提升,人车混行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校门前秩序明显改善,学校周边交通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治理。(文/图 高科 肖雨珂 新法治报·赣法云 记者周浔)
来源:《新法治报·交通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