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北影节,作为国内主办的高规格国际电影节之一,颁奖典礼还没开始,北影节就已经备受关注了。

也正因为高关注度,很多网友觉得本届的北影节好像有几个评委显得不那么“高规格”。



不少网友纷纷表示:文艺作品的评选本来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如果这时候评委的水平还不能让大众认可,怎么让颁奖结果服众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到底是哪几位评委让网友感觉“才不配位”,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才不配位”的艺人坐上评委宝座的呢?



1、“才不配位”的评委

和多数的电影节一样,本届北影节也按照参赛类型不同划分为了多个单元。

而其中最受网友诟病的还要数陈思诚做评审团主席的“项目创投终审评委会”。

虽说陈思诚这几年的《唐人街探案》和《误杀》系列票房都还不错,可是在口碑上的反响却是平平。



而且很多喜欢文艺片的观众也对陈思诚的创作理念提出了质疑,觉得陈思诚重IP而轻电影本身的行为完全没个电影工作者的样子,活脱脱一个商人。

而且不光是普通观众对陈思诚的水平有质疑,这些年来专业影评人对陈思诚的态度也是相当冷漠。



用“叫座不叫好”来形容陈思诚的电影可算是再合适不过了。

不少人都担心让陈思诚主抓项目创投,会不会太过于利好商业片项目,从而忽视了缺乏商业价值的文艺作品。

陈思诚对电影的理解以及他逐年下滑的电影质量让很多观众对他做评委都有所抵触,而除了陈思诚之外,年轻的张子枫作为评委出席也让很多人感到担忧。



或许张子枫的确是年轻一代里面比较有实力的一位,但这也仅仅局限于年轻一代。

入行时间较短,缺乏足够重量级的奖项都让张子枫做评委一事得到了比网友对陈思诚还要猛烈的批评。



虽然很多人质疑陈思诚当导演的水平,但他头上毕竟挂着一个中国首位“百亿票房导演”的招牌,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而且他对电影制作工业化的强调也确实迎合了现在电影商业化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算是一件好事。

可张子枫就是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就算有十多年的从业经验也只能说她有阅历,但并不能说她真的搞明白了电影这门学科。



电影市场可以年轻化,但是这个年轻不能以牺牲阅历为代价。

张子枫的年龄和阅历成为了她目前还无法翻越的大山,因此也很难配得上评委的名头。

不过好在“项目创投”单元并不是一个正式的竞赛单元,所以在评委的选择上相对侧重于商业化和年轻化的评委也是观众所能接受的。



本届北影节真正令人觉得“才不配位”的评委还是出现在竞赛单元中。

以“瞩目未来”单元为例,虽然国际评审团的主席贝拉·塔尔是一个有实力的国际大导演,当评审比陈思诚更能服众,但里面的几个中国评委多少就显得有些“掉档次”了。



首先是宋洋,作为一个演员,虽然宋洋有实力,但他的知名度其实并不算太高。

而且宋洋的实力更多地也是一种比下有余,真的让他做评委的话,就显得比上不足了。

我们可以看到,宋洋虽然有演技,但是他的代表角色却并不多。



这一方面是和他多出演配角的演员定位有关,另一方面也和他相对局限的演技有关。

这点类似于前段时间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讨论的周迅演技有关,有人觉得周迅演技好是影后,有人觉得周迅演的电视剧非常夸张。

这其实就是演员对自己本身定位和风格的问题,宋洋和周迅都是那种表情张力要大于台词张力的演员,越是角色内心复杂,需要肢体语言和眼神表现的角色越能演好。



可是放到电视剧这种偏娱乐的情境中,角色太脸谱化,反而会演的很别扭。



宋洋在他最著名的作品《暴裂无声》中就是演了一个哑巴,虽说是偏科,可宋洋的偏科又没有周迅那么极致,也就让他没能在文艺片领域得到追捧。

这一点我们从宋洋的获奖记录就能看出来,宋洋斩获的大奖并不多,国际大奖更是没有。

虽然并不是说只有拿了国际大奖的人才有资格在国际大奖当评委,但是如果评委的水平还没有参赛选手高,这是不是就有些不合适了呢?



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本单元的金晨身上,虽然说金晨的知名度比起宋洋高了不少,而且她本人也曾因舞蹈破圈,在网络上爆红。

但是作为影视演员,金晨来当评委的问题可能比宋洋还要大。

因为除去一些人气奖项,金晨作为演员本身不说获奖了,连提名都是寥寥。



假如说金晨不是当北影节的评委,而是参加某个年度盛典或者晚会的话,她的人气和流量绝对是能为她站台的。

因为金晨在去年最出圈的就是她在《孤注一掷》中的表演,作为流量明星来说,金晨的表演的确是可圈可点。



但是抛开流量和故事背景不提,其实金晨在电影中的表现也并没有出彩到进教科书的水平,只能说是一段正常的表演,因此很难说让她靠一段表演就能来当评委。

金晨一方面没有优质作品支撑她担任评委,另一方面也缺乏足够的成绩对他人作品进行点评。

总体来说,金晨无疑是本届北影节里面最尴尬的一位评委了。



相比之下,主竞赛单元的情况就要好上很多了,也能体现出官方对于主竞赛单元的重视。

但这并不是说主竞赛单元就全部是能得到观众认可的实力派,37岁的倪妮就是主竞赛单元里最饱受争议的评委。

客观地说,倪妮比起来金晨和宋洋的情况是要好很多的,至少人家提名过金鸡奖和白玉兰奖,本人还拿过金鹿奖影后。



可一旦和主竞赛单元的其他评委比较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倪妮就处在了一个很尴尬的地位。

谋女郎出身的倪妮可以说是到今天都没有珍珍走出她的出道作《金陵十三钗》。

到现在为止,她演的绝大多数口碑好的角色,都是这样有点风尘气,而且还有比较魅的。



不容否认,这是倪妮自身的先天优势,她也应该要大力地发扬。

可是作为演员参加评审的话,倪妮的水平肯定就有比不上并列的陈冲姜文了,硬要说的话,就只能说她是年轻化和娱乐化的代表。

但代表如今流量潮流的话,倪妮又没有那么具有代表性,也因此她遭到了不少人的质疑。



2、主竞赛单元的群英璀璨

当然了,说了这么多饱受争议的评委,本届北影节也是有不少有水平的文艺工作者来担任评委的。

就比如我们前面提到过的贝拉·塔尔,他就曾多次在柏林电影节获奖,而且还夺得了东京国际电影节的终身成就奖。

其代表作《都灵之马》更是被业内评为21世纪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在主竞赛单元中,陈冲和姜文两个人也是撑起了内娱在评委席中的排面。

靠着《小花》成名的陈冲在国内的影响力自然是不必多说,作为演员,百花奖和金马奖等大奖陈冲也拿了不少,实力有目共睹。



而且在国际知名度上,陈冲也有不少作品都入围了国际电影节,比起前面介绍的几位艺人来说,无论是资历还是知名度都要更高。

而且陈冲的成就还不仅在做演员上面,作为导演,她也曾获得金马奖的最佳导演奖。



既然陈冲的水平已经这么高了,做主竞赛单元评委主席的只能是比他咖位更高的“大腕”。

作为评委主席的姜文的国际地位是丝毫不亚于贝拉·塔尔的,无论是代表作品还是获奖数量,两个人都是当之无愧的一线名导。

虽然说对于国内观众来说,姜文作为一个演员的形象可能要更深入人心,但在国际舞台上,姜文却是作为导演打出名堂的。



姜文的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就一鼓作气杀进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还被《时代周刊》评选为当年最伟大的电影。

而姜文的成功还并不是昙花一现,在2000年的时候,姜文执导的电影还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



单单这两项荣誉就足以让姜文在国际电影圈站稳脚跟,更不必说作为一位导演和演员,他直到今天依然在源源不断地为观众奉上优质的作品。

有了这几位实力派“镇场子”,北影节的专业性可以说瞬间就给拉满了。

但也有很多观众看到这里提出了疑问:主办方不是知道谁应该来当评委吗?为什么还要请一些流量大咖过来呢?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文艺圈和娱乐圈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3、从文艺圈到娱乐圈的无奈与悲哀

现在的电影节无非就是两类,一类走的是欧洲三大电影节的专业路线,更加强调艺术性,因而常常会有一些普通观众看不下去的文艺片拿大奖。



而另一类走的就是美国奥斯卡金像奖的路子了,核心评判标准是电影制作的工业化水平,说得通俗点,就是商业制作水平。



这样的抉择也同样出现在内娱之中,我们如果翻阅资料会发现,在以前我们更喜欢把演员称之为文艺工作者,与文艺工作者对应的也就是文艺圈。

可是随着商业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流量明星涌现,我们也就不再用文艺工作者来称呼这些明星,转而使用对专业度要求更低的艺人,文艺圈也就变成了娱乐圈。

在今年的北影节上,姜文有一句话说的很对,可以说是整整戳中了现如今内娱的痛点:电影最可怕的就是同质化。



其实无论是专业的文艺片还是通俗的商业片,这些电影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一个和谐的电影市场应该是百花齐放,而不是一家独大的。

可是实际上,现在的电影市场一旦某个类型火了,投资人和电影人就一窝蜂地去拍这个类型的片子。

无论是再早的狗血肥皂剧还是前几年满天飞的主旋律电影,这些看起来千篇一律的电影毁了无数的好创意和好剧本,留下的却只有一系列平庸的影片。



所以比起来纠结电影节未来的评选方向究竟应该是文艺的还是商业的,怎么给市场一个正确的导向,让人们来拍好电影才是最关键的。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北影节的用意了,虽然这些评委的成就有高有低,但是在今天的娱乐圈,他们都是认真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电影人。



结语

不管怎么说,本届北影节整体上还是兼顾了专业性和娱乐性,完全配得上北影节的国际影响力。

但网友们的质疑也并非没有道理,让专业的学术奖项回归学术,不仅是对观众负责,也是对艺术本身负责。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部分信息来源:
新京报|北影节评委见面会|姜文:年轻电影人一定要有新东西
北青网|北影节|创投终审评委亮相 梦想与守护的光影交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