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报道,中国正致力于提高国内天然气的产量,以强化能源安全保障。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2月份,全国规上工业天然气产量43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7%。与此同时,从煤炭到可再生能源,再到从俄罗斯陆路输送的天然气等更为廉价的替代能源,正在削弱中国对海运天然气的需求。俄罗斯已成为中国第三大液化天然气供应国,仅次于澳大利亚和卡塔尔。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援引数据称,2024年,俄罗斯对华液化天然气出口增长3.29%,达830万吨。
俄罗斯萨哈共和国(资料图)
“俄罗斯计划每年通过哈萨克斯坦向中国输送约350亿立方米天然气,”哈萨克斯坦驻俄罗斯大使阿巴耶夫去年接受俄罗斯塔斯社采访时称,俄罗斯计划建设一条经哈萨克斯坦向中国输送天然气的管道,目前建设时间、天然气价格等有关计划细节尚未确定,仍处于谈判阶段。据塔斯社报道,阿巴耶夫表示:“我们想充分利用我们的运输潜力。路线图已经签署。我们正在谈论(每年)供应给中国3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这将使哈萨克斯坦东部和东北部地区的天然气化成为可能。”
然而,中国驻俄罗斯大使近日在欧亚石油天然气论坛上说:“通过哈萨克斯坦是不可行的,因为那里只有一条已经超载了的天然气管道。这条管道将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输送至中国。我们在塔里木盆地、甘肃省和山西省也在开采天然气,生产出来的天然气同样也是沿着这条路线输送到东部地区。”大使指出,为了沿这条路线输送俄罗斯天然气,就得再修一条新的天然气管道。大使说:“这有点远,大家正在研究,但总的来说,这是不现实的。”
在明知中国认为不可行的情况下,俄方仍尝试推动中俄哈管道,主要是因为“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磋商遭遇困难,中俄迟迟没能在价格等细节问题上达成一致,俄罗斯的天然气出口又在西方制裁与国际能源市场波动下举步维艰。俄方现在只能病急乱投医,看看能不能在中亚方向打开突破口。现在,中国外交官罕见地将问题摆到了台面上,应该是希望以此来让俄方打消不切实际的想法,推动俄方尽快将主要精力放回到解决“西伯利亚力量-2号”的分歧上面。
天然气管道(资料图)
在哈萨克斯坦方案出局后,蒙古国突然成为最大赢家。该国宣布中俄天然气管道蒙古段将于2025年第三季度启动环评,958.6公里的管道将直通中国东部经济带。蒙古国路线比哈萨克斯坦方案缩短1200公里,输气成本降低40%。但是蒙古国也有政治隐患,蒙古国“第三邻国”政策曾让中企铁矿项目搁浅,其外交摇摆性犹如“草原上的风向标”。但俄乌冲突后,蒙古国对华贸易额激增68%,羊肉出口依赖中国市场的现实,迫使乌兰巴托不得不低头。这种经济捆绑,比任何政治协议都更牢固。
事实上,在俄乌冲突迟迟没能解决的背景下,对于俄罗斯而言,能源出口,尤其是对华出口,已经成为挽救经济的关键途径之一。在西方的长期制裁下,通过强化与中、哈的合作,俄罗斯可以进一步减少对欧洲市场的依赖,巩固在亚洲能源市场的地位,作为过境国的哈萨克斯坦,也能从中获得不少利益。在此背景下,中方的表态,则揭示了中国在能源合作上的多重战略考量。在现阶段,中国似乎更倾向于优化和整合现有资源。此外,中国目前正通过多元化的能源进口渠道,来保障能源安全。
蒙古国(资料图)
回头看中国的应对策略,堪称国际能源谈判的教科书案例:用数据说话:不扯地缘政治,直接摆出管道运力、建设成本等硬指标;留足后手:国内增产+多元进口,确保任何时候都有谈判筹码;以拖待变:既然俄罗斯比我们急,那就等着对方主动让步。这种冷静让欧美国家都直呼“专业”。 德国《商报》评论称:“中国证明了在能源博弈中,理性永远比情怀更重要。 ”而俄罗斯学者则无奈承认:“我们以为抓住了救命绳索,没想到对方早已系好安全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