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网络上可查,不涉及泄密,请知悉

央视近期报道贵州赤水“退林还耕”引发环境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为什么退林之后土地没人耕种?生态环境问题谁来买单?对于农民来说,这是不是在浪费土地资源?




“退林还耕”的保护政策

政策本意是整治违规占用耕地的鱼塘、果园,但在基层执行中,部分乡镇把25度以上坡度的林地也划入整改范围。

赤水市丹霞地貌区的情况具有特殊情况,该市森林覆盖率82.51%,居全省第一,但可耕地仅占国土面积9.7%。为完成指标,有些村庄将坡度超过30度的林地纳入复耕范围。

卫星地图对比显示,2023年3月至9月,两河口镇有47公顷林地被推平,其中28公顷坡度超过25度。这类土地每亩改造成本达2万元,远超普通耕地整理费用。



赤水河支流风溪河流域,6处新开垦坡地出现明显沟蚀,最大侵蚀沟深1.2米。水土保持监测数据显示,这些坡地每平方公里年土壤流失量达8000吨,是原林地的120倍。

当地特有的桫椤群落——这种与恐龙同时代的珍稀植物,在3个整改点周边消失面积达15亩。

贵州大学研究团队在复兴镇采样发现,新开垦耕地土壤动物种类从原来的32种锐减至9种,蚯蚓数量下降83%。

赤水市气象局数据表明,2023年1-10月降水量同比减少18%,但地质灾害预警次数反而增加7次,专家分析这与地表植被减少直接相关。

政策执行中产生的问题


赤水市耕地后备资源评估报告明确指出,全市适宜开垦的未利用地仅剩850亩,但上级下达的任务是3200亩。为完成任务,部分乡镇采取“林间插花”方式,在树林中硬辟出小块耕地。



按规定,退林每亩应补偿农户5000元,但财政压力导致实际到位率仅68%。天台镇农户王某的5亩竹林被划入整改范围,至今未收到补偿款。这种情况导致部分村民在复垦土地上消极耕作,有的甚至偷偷补种树苗。


事件曝光后,贵州省自然资源厅成立专项工作组。截至2024年1月,赤水市已叫停23个违规项目,回填严重水土流失耕地162亩。生态修复方面,采用客土喷播技术恢复植被34亩,但专家指出完全恢复原生生态系统至少需要15年。



贵州省最新规定,25度以上坡地不再纳入耕地恢复范围,将全省整改目标从10万亩下调至6.5万亩。赤水市获得政策豁免,允许用“旱改水”项目替代坡地开垦,即通过改造现有旱地提升质量来置换指标。这种调整使该市减少坡地开垦任务1400亩。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9年超1.3万亿斤,库存消费比达50%以上。但在耕地保护考核中,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倾向。

赤水事件中,为凑数字将劣质坡地计入耕地,反而浪费财政资金——每亩改造成本足够进口2.5亩耕地的年产量。

赤水市农业农村局曾两次向上级反映指标不合理,但未被采纳。部分乡镇干部坦言:“知道推林子要出事,但完不成任务要挨处分。”这种压力传导机制,导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困局。



正在积极的改善当中


贵州省已启用“耕地体检”系统,通过土壤检测、地形分析自动识别宜耕区域。试点显示,该系统可减少60%的无效整改。赤水市借助该系统重新划定837亩符合条件的耕地,避免了对林地的进一步破坏。

农民参与机制逐步完善。在最新整改方案中,赤水市要求所有耕地恢复项目必须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元厚镇通过这种方式,将原定的200亩坡地开垦改为改造80亩老旧茶园,既保住山林又提升经济效益。




对于“退林还耕”是否有着决策或者实施上的错误,每个人心里都有答案,对于最后,我们都希望不管在环境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能得到好的转变。

读者朋友,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