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邵阳学院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提出要全力以赴推进学校更名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根据此前的公开消息,邵阳学院拟更名为湖南理工科技学院,并已经在教育厅发布公示。这意味着邵阳学院计划同层次更名为湖南理工科技学院。



同一批公示的还有怀化学院更名为湖南民族学院。就在不久前,教育部已经正式批复,同意常熟理工学院同层次苏州工学院。去年,滨州学院同层次更名为山东航空学院。为何这些高校愿意兴师动众去搞同层次更名,又有哪些好处和风险?

相比于容易引起各方热议的学校更名为大学,所谓同层次更名,就是并没有达到升格更名为大学的条件,却要进行更名,一般是由城市冠名变更为省份冠名。

这个在湖南早有先例,早在2003年,岳阳师范学院同层次更名为湖南理工学院;常德师范学院更名为湖南文理学院;次年,零陵学院同层次更名为湖南科技学院。咸宁学院;2011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湖北科技学院

当然,这也并非湖南省独有的现象,兄弟省份湖北也同样出现了地方院校扎堆更名的情况。2010年,郧阳医学院同层次更名为湖北医药学院;2011年,黄石理工学院同层次更名为湖北理工学院;孝感学院同层次更名为湖北工程学院;2012年,襄樊学院同层次更名为湖北文理学院。

贵州的毕节学院在2014年也同层次更名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并非只有中西部省份如此,沿海发达城市也有这样的例子,江苏理工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84年的常州职业师范学院;1987年更名为常州技术师范学院;2002年又更名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2012年又更名为江苏理工学院。



为什么这么多学校宁愿费心费力、费时费钱,也无法遏制更名的冲动?个人决策难免会出现不理性的现象,如此多的高校,都选择同层次更名,那么同层次更名到底可以给相关学校带来哪些收益?

首先,更名背后的财政杠杆效应尤为显著。学校更名获得省级支持后,即使是同层次更名也往往将获得大额的专项经费,可用于相关项目的建设。

其次,更名背后的政绩效应同样突出。学校领导在提出更名目标后,更名完成将作为其在任的一项重要业绩,特别是高校大多是从小名称变更为大名称,其政绩效应更加突出。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将支持本地高校更名视为政绩,在教育规划,政府报告中大张旗鼓地讲述。

再次,更名背后往往是学校目标定位的转变。以滨州学院更名为山东航空学院为例,学院更名意味着学院将人才培养的方向更加聚焦于航空业,更名可以最短平快地得到体现。

这些举动时候都是为了争得学校的发展红利,似乎都无可厚非。但是,真的一定需要通过更名才能实现吗?这背后的逻辑就必然正确吗?因高校更名而产生的矛盾纷争,毕业生归属感的丧失,高校名称隐形资产的流失又该谁来负责?



若说学院更名大学还符合中国人好大喜功的特性,同时,由于更名大学还有一些核心指标,可以管控和引导学院的发展。同层次更名难有标准,很难说确保有效,这样的冲动,确实需要更多的抑制。

在这场持续已久的更名狂欢中,中国高校正在经历集体身份迷失。当行政权力深度介入学术发展,当教育规律让位于政绩冲动,当大学精神异化为更名竞赛,高等教育的本质价值已被严重稀释。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构建去行政化的现代大学制度,建立以学术质量为基准的评价体系,让高校回归教育本真。唯有如此,中国高等教育才能在名实相符中实现真正的内涵式发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