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濉溪县第一实验学校报告厅内鼓韵悠扬,濉溪县文化馆“文化大讲堂”将活动搬进校园,为学校淮北大鼓兴趣班及全县音乐教师代表提供了一堂生动的传统文化传承课,吸引百余名师生深度参与。活动现场还捐赠了《淮北大鼓》《濉溪非遗》等书籍。本次活动通过“讲、演、学”三位一体模式,推动作为省级非遗项目,淮北大鼓的创新传承实践在青少年中扎根生长。


淮北大鼓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教学非遗技艺。文轩供图

讲座现场,安徽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濉溪县文化馆馆长李俊民以《淮北大鼓演唱流派的唱腔讲析及传承保护》为题,深入讲解了淮北大鼓的内涵、艺术形式、流派特点、唱腔分析以及保护策略,并通过具体案例解析《十二生肖没有猫》的艺术美学。“非遗传承需突破传统框架,让古老艺术与现代教育深度结合。”李俊民强调,如今,淮北大鼓已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他期待通过教师群体的“传薪接力”,使淮北大鼓成为校园美育的生动内容。


安徽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濉溪县文化馆馆长李俊民授课。文轩供图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现场演绎将活动推向高潮。省级传承人曹廷虎献演经典书目《十二生肖没有猫》,其疾徐有致的鼓点与诙谐生动的方言说白,再现了传统曲艺“说中带唱、唱中夹白”的独特魅力;县级传承人姜玲慧演绎的《临涣茶馆》将百年茶文化的市井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淮北大鼓传承人王志远携《西厢记——张生戏莺莺》片段登台,展示了不同曲种的艺术对话;刘门第二十一代传人张志云带来《王二姐思夫》,其生动朴实、风趣幽默且富有皖北地方特色风格的表演,引人入胜;同样,孟祥云演绎的《贾宝玉哭灵》,以其地道的发音和标准的腔调,展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几位资深淮北大鼓艺人更联袂献上原生态大鼓演唱,铿锵鼓点与韵味悠长的唱腔交织,令在场师生沉浸于传统艺术的视听盛宴。值得一提的是,传承人现场示范唱腔要领,学生们在“手把手”教学中亲身体验非遗技艺,零距离感受文化脉搏。


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曹廷虎献演淮北大鼓经典书目《十二生肖没有猫》。文轩供图

“原来鼓槌的握法有‘文武’之分。”淮北大鼓班学生李同学在体验环节兴奋地展示学习成果。参加本次讲座的淮北大鼓非遗大课堂的师生们还与音乐教师展开研讨,共商如何将大鼓技艺融入音乐教学、社团活动。“这种沉浸式教学打破了理论壁垒,为我们将非遗融入音乐课程提供了范式。”现场的音乐老师如是说。


非遗读物捐赠仪式。文轩供图

非遗进校园不是简单的才艺传授,而是文化基因的播种。让年轻一代从“旁观者”变为“传承者”,是非遗存续的关键。濉溪县文化馆希望通过持续探索“活态传承”新路径,让淮北大鼓在校园沃土中生生不息。同时将推动淮北大鼓与语文、历史等学科交叉融合,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读懂地域文化密码。(杨雅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