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志伟

“我会摄影,想学粤语”“谁想学编程,教我做几道美食”……如今,不少年轻人通过交换技能拓宽朋友圈,学习新技能。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000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2.4%的受访青年有兴趣尝试与他人交换技能。汇报总结等职场技能以及烹饪、修理等生活技能是受访青年更希望交换到的技能。73.9%的受访青年认为,技能交换会成为年轻人的社交新方式。


超九成受访青年有兴趣尝试与他人交换技能

在北京工作的95后林天文在社交平台刷到技能交换的帖子,觉得很有趣,后来,她也尝试发帖子与人交换技能,得到了很多积极的反馈。“我遇到了一位半职业的歌手,歌唱得很好,英语也比较好。我们就像交朋友一样,线下约了顿饭,相处得很愉快。她会教我发声的方法和技巧,也希望在下次演出时,我能帮她或教她化个妆。后来我还和几个朋友到现场看了她的演出,氛围很不错。”

调查显示,92.4%的受访青年有兴趣尝试与他人交换技能。

“我希望交换到日语学习相关的技能。”四川德阳的00后陈雨晴在社交平台发帖之后,匹配到两三位合适的人选。“我们是以自学为主,如果遇到疑问,再由对方进行解答。对方希望从我这儿学习摄影、绘画等方面的技能,所以会拍一些照片发给我,我会根据照片讲一些构图、参数等跟摄影相关的知识。而我在学日语过程中遇到不会的知识点时,也能从对方那里获得比较详尽的解答。”

哪些是年轻人更想交换到的技能?调查显示,数据分析、汇报总结等职场技能(54.7%)、烹饪、修理等生活技能(52.6%)排在前两位,获选率均超过半数。此外,47.2%的受访青年希望交换笔试面试等应试技巧,40.8%的受访青年希望交换运动健身等技能。其他还有:AI应用等人机协同技能(38.4%),摄影绘画音乐等艺术类技能(31.8%),外语、方言等语言类技能(22.2%)。

湖北武汉的95后程序员蔡子康想要交换生活方面的技能,在找到技能交换对象后,他跟着对方学习了几道拿手菜。蔡子康觉得,现在比较火的技能,要么是与AI相关的,比如AI绘画、AI写作之类的,要么是适合发展副业的,比如自媒体运营、编程等与职业发展相关的。还有一类是学校不会教,但却很实用的技能,比如去别人家做客有哪些礼仪、如何规划生活等,他感觉,如果能获得这些方面的指导或提醒,在生活中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55.9%的受访青年认为技能交换能拓宽社交圈

“在我看来,技能交换是一种互助。”林天文说,社会上虽然有各种学习班,但费用比较贵,学习成本很高。通过互相交换的方式,能够低成本体验新事物,获取新技能,在打发时间的同时,也让生活更有意义。

陈雨晴觉得,基于互联网的便捷性和隐私性,技能交换让一些“社恐”的人,也愿意尝试去与别人进行交流,因为都是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领域,所以相处起来会更轻松。另外,当下各方面发展都很快,对人才的要求也更高了,大家都希望不断学习新技能,跟上时代发展,提升竞争力。

年轻人为何乐于进行技能交换?调查显示,55.9%的受访青年认为能拓宽社交圈,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52.4%的受访青年是为了保持学习状态,跟上社会发展,50.3%的受访青年觉得把技能传递给别人,有成就感,46.2%的受访青年认为这是一种灵活的学习方式,时间自由。

其他还有:能实现互惠互利,资源共享(43.0%),能低成本学习新技能(38.4%),能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23.1%),兴趣驱动,培养新的爱好(18.1%)。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鹏辉认为,年轻人乐于交换技能,一是与“技多不压身”“求人不如求己”等观念有关,人们总希望能学习到新知识、新技能;二是技能交换具有低成本和时间灵活的特点,时间形式由双方约定即可,而且退出成本低,不想学随时可以退出。“更重要的一点是,当年轻人在进行技能交换时,并不只是单纯的知识学习,也会基于个人兴趣爱好形成新的关系,这种关系不同于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彼此平等的,更容易使双方在技能交换的过程中获得情感满足,因而具有比较浓厚的社交属性。”

调查显示,73.9%的受访青年认为技能交换会成为年轻人的社交新方式。进一步分析发现,00后受访者对此认可度更高,为81.4%,其次是95后(79.1%)。

“技能交换的时候,我是以交朋友的心态去相处的,而不只是局限在学习某项技能上。”林天文觉得,现在虽然不少年轻人是单身或独居状态,但对社交也同样渴望,希望能找到同频的人一起交流。技能交换让大家能以低成本的方式精准筛选到跟自己有共同兴趣,至少是乐于探索新事物的人,在相互提升的同时,也能互相陪伴。“而且有了共同的需求和目标,也更容易进一步接触,在不断相处中成为朋友。”

参与此次调查的受访者,男性占40.1%,女性占59.9%;00后占14.5%,95后占28.2%,90后占39.4%,85后占17.9%;在校学生占14.3%,职场人士占82.5%,其他为3.2%。

(应受访者要求,林天文、陈雨晴、蔡子康为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