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南京大屠杀根本就不存在,日本也不必向中国道歉。”
这句刺痛民族情感的谬论,竟出自曾任《人民日报》编辑的南京人马立诚之口。
在南京秦淮河畔长大的他以一本名为《日本不必向中国谢罪》的书为双手沾满鲜血的侵略者递上 “历史遮羞布”。
从体制内笔杆子到反华急先锋,他的堕落史,正是一面照见背叛者灵魂的镜子。
01 历史的铁证,不容篡改
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绝非马立诚口中轻描淡写的战争行为。
30万无辜平民惨遭屠戮,妇女被凌辱,婴儿被虐杀,整座城市沦为血海。
这一暴行不仅被中国幸存者的血泪证词所记录,更被国际社会广泛承认。
拉贝日记、美国传教士的影像资料、东京审判的判决书,无一不将日军的罪行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然而,马立诚却在其著作中公然宣称"南京大屠杀不存在",甚至鼓吹"日本无需道歉"。
这种言论不仅荒谬,更是对历史的恶意篡改。
试问:什么样的"战争"会针对手无寸铁的平民展开系统性屠杀?
什么样的"学者"会对自己同胞的苦难视若无睹?
烧杀抢掠的暴行,本质上是日本军国主义欲望膨胀的产物。
他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讽刺的是,马立诚本人正是南京人。
家乡的血泪历史,他竟能冷血否认,甚至为施暴者开脱。
此番所作所为,已不仅仅是学术观点的偏差,而是彻头彻尾的背叛。
从历史系高材生到主流媒体精英,马立诚的背叛并非一朝形成,是始于价值观的逐渐扭曲。
02 从才子堕落为汉奸
马立诚出生于1946年,恰逢改革开放后恢复高考的历史机遇。
自幼博览群书的他,在1977年那场改变无数人命运的考场上尽展才华。
深厚的知识积淀让他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大学历史系,开启了他的学术生涯。
他本可前程似锦,却因一己之私误入歧途。
毕业后,凭借出色的文字功底和敏锐的时政洞察力,马立诚顺利进入《中国青年报》评论部担任编辑。
在新闻工作岗位上,他游刃有余地驾驭各类题材,很快就在新闻界崭露头角。
工作之余,他笔耕不辍,于1998年推出首部个人专著《交锋》。
这部探讨改革开放进程中思想碰撞的著作一经出版便引发强烈反响,不仅销量惊人,更让他入选"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人"榜单,一时风头无两。
怎料,马立诚的人生轨迹在其职业生涯巅峰时期发生了戏剧性转折。
凭借在新闻界的突出表现,他被调入《人民日报》工作,并获得了难得的赴日交流机会。
正是这次日本之行,成为了改变其思想立场的关键节点。
在此学习期间,日本方面对他极尽拉拢之能事。
高规格接待、学术荣誉、金钱诱惑……
各种糖衣炮弹轮番上阵,马立诚逐渐迷失,沉沦在了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中。
可天上哪能轻易掉馅饼?
蛊惑人心、歪曲史实,便是“小日本”糖衣炮弹下的真相。
马立诚一边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国家所赋予的福利与机遇,一边却做出忘恩负义之举。
这种行为实在令人不齿。
回国后不久,马立诚出版了极具争议性的著作《日本不必向中国谢罪》。
该书封面设计颇具讽刺意味地采用了中国国旗元素,内容更是引发轩然大波。
书中不仅对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进行不当评价,更以所谓”学术研究”为名,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罪行开脱;
甚至试图重新评价汪伪政权的历史定位,种种论述堪称对民族尊严的赤裸挑衅。
众多历史学者纷纷撰文驳斥其观点,指出该书存在严重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普通读者更是对书中内容表示愤慨,舆论场上一时批评之声四起。
这种背离学术良知的行为,与其曾经获得的荣誉和地位形成了鲜明对比,也为其日后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
面对社会各界的批评声浪,马立诚不仅没有反思,反而以"新思维"为由,变本加厉,继续坚持其有悖史实的观点。
在舆论持续发酵之际,他非但没有收敛,反而接连出版多部著作,加剧否定历史定论。
此等行为,政府绝不会坐视不理,必将坚决捍卫国家利益与民族尊严。
作为国家级媒体机构,面对马立诚持续发表的不当言论,报社最终作出开除决定。
这一处理结果,既体现了对历史事实的尊重,也彰显了主流媒体维护历史真相的坚定立场。
当体制内的最后一扇门对他关闭时,马立诚带着 “新思维” 的幌子逃往香港,却在这片法治土地上,迎来了更激烈的民意审判。
凤凰卫视给予其工作平台,但这并未改变其争议性立场。
在香港期间,马立诚不思悔改的继续其离经叛道言论,甚至在钓鱼岛归属问题上支持日方主张。
中华大地上,始终不缺坚守民族大义的有识之士。
下班途中,他便遭人当街套头暴打。
本条新闻一出,随即引发热议,各种言论无不表现着大快人心之意。
舆论的持续发酵,马立诚在国内的处境日益艰难。
最终,他选择离开中国,前往日本“投靠金主”。
然而,一个背弃祖国的人,终究难以获得真正的尊重。
日方最初将其视为歪曲历史的工具,待利用价值耗尽后便弃如敝屣。
当他的利用价值耗尽,“弃子”的待遇只有冷遇与驱逐。
事实证明,没有根的浮萍,永远漂不进别人的港湾。
他的悖逆之论却丝毫未能动摇中国人民坚守历史真相的决心,反而让更多人认识到维护民族尊严的重要性。
一个在祖国培养下成长的知识分子,为何最终会背离养育他的土地?
03背叛者的宿命
他本可以成为真正的学者,却甘愿充当外国势力的喉舌
究其根源,是个人价值观的迷失与理想信念的坍塌。
当面对诱惑时,他选择了放弃学术操守,背离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
马立诚的结局,是对所有"吃中国饭,砸中国锅"者的警示。
在全球信息化时代,知识分子更需要坚守精神家园。
真正的学术尊严不在于标新立异,而在于对真理的忠诚。
知识分子的价值不在于哗众取宠,而在于对民族文化的守护。
当个人欲望凌驾于学术良知之上时,必将付出惨痛的人生代价。
结语
历史不会忘记英雄,也同样不会宽恕叛徒。
真正的学者应当坚守良知,而非为五斗米折腰;
真正的爱国,是铭记历史、守护真相,而非为侵略者涂脂抹粉。
部分参考资料:
搜狐网|前《人民日报》主编马立诚:否认南京大屠杀,下场大快人心
翰林学史|前《人民日报》主编马立诚:否认南京大屠杀,在香港被套麻袋暴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