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日报”

春日的榆林街头,搭载高清摄像头的执法车缓缓驶过航宇路,AI系统5秒内精准抓取到航宇路占道经营摊贩的信息——这是榆林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地面+空中+全民”立体巡查体系的日常一幕。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当下,当科技的温度融入城市肌理,一场关乎民生福祉的治理革新,正让塞上古城焕发出智慧与温情交织的新貌。

地面巡查:多车联动,织密管理网络

在榆林的大街小巷,执法车辆宛如移动的“智慧眼”。一旦车载高清摄像头捕捉到异常,AI算法库精准比对,确认属于城市管理问题中的具体类别,并迅速推送至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值班人员收到问题推送后,轻点鼠标,任务立即派往相关部门即刻响应处置。“过去靠人力巡查,一天跑5公里腿都酸,现在车载系统一天能覆盖50公里,连井盖缺失都能识别。”值班员王某滑动着平台数据,13类问题的实时动态在大屏上闪烁。



而在夫子庙小吃街,网约车司机王师傅的车顶设备默默记录下垃圾桶满溢的画面。作为310名“移动巡查员”之一,他们正成为固定监控的“毛细血管”。“有次路过沙河桥,设备自动抓拍到物料堆积,第二天路过时发现已经清理了。”王师傅掏出手机展示“榆林城管”小程序,积分商城里的面粉兑换记录,见证着市民从“旁观者”到“共治者”的转变。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的覆盖面,榆林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创新引入网约车作为“移动巡查员”。在车上安装了轻量化监控设备。网约车凭借高频次出行、广泛覆盖的特点,有效补充了固定监控的盲区。它们日均上报近200个问题,开启了“全民共治”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在背街小巷的拐角处,工作人员杨某操控着配备定位系统的智能两轮巡查电动车灵活穿行,高清摄像头扫过墙面小广告的瞬间,问题坐标已同步至平台。“这些狭窄地方,汽车进不来,人工查不全,现在车轮到哪儿,管理就跟到哪儿。”他的话里,藏着城市治理“无死角”的密码。



空中巡检:“鹰眼”飞察,全域智能研判

清晨7点,文化南路上空传来轻微的嗡鸣声。无人机操作员在移动指挥车内轻点屏幕,搭载红外探测器的设备腾空而起,沿设定路线对道路两侧进行全景扫描。

2025年第一季度,榆林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通过空地一体化建设,无人机累计飞行739架次,时长615小时,飞行里程达4434公里,共发现违建、违停、占道经营等问题1525起。在日常巡检中,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红外线探测器等设备,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的高空巡检。完成任务后,它能自动返航并下载数据,将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及时推送至平台。



在无人机的镜头里,不仅有春季工地土地裸露问题,也有冬季主干道积雪清扫情况,还有重大活动期间市容秩序的反馈……极大提升了管理执法效能,保障了民生的烟火温度,推动了城市管理向全流程闭环管理迈进。



全民参与:云端共治,激发治理活力

在榆林,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也十分高涨。“榆林城管”小程序成为市民参与治理的“超级入口”。市民只需2分钟就能完成问题上报。小程序自动定位功能让问题定位更精准,值班人员收到问题推送后会迅速派发至处置部门。为鼓励市民参与,成功上报问题还能获得积分,可兑换大米、面粉等物品。

积分兑换的不只是生活用品,更是城市治理的民心所向。第一季度40400积分的流动,串联起2000多个家庭的共治故事。在榆林,“拍张照、选类别、点提交”的简单动作,正在重塑政府与市民的关系——不是单向的管理与被管理,而是双向奔赴的“城市合伙人”。


从智能巡查车的精准抓拍到无人机的全域监测,从网约车的“移动哨兵”到市民指尖的“云端共治”,它们共同编织的,是一张既有“硬度”又有“温度”的治理网络。在“榆林城管”小程序的留言区,最新一条评论写道:“看着街道越来越干净,才明白‘智慧’不是噱头,是实实在在提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这句话,或许就是对这座能源新城智慧转型的最佳注脚——当科技学会“共情”,城市便有了心跳。

来源:群众新闻网

编辑 叶蕊 校对 秦学 责编 李治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