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特朗普又在国际贸易议题上“开了一个玩笑”。4月20日,这位极具话题性的美国总统在社交媒体上旧事重提,再次声称日本通过“保龄球测试”来阻碍美国汽车进入日本市场,并将此列为所谓“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典型案例。面对这一早已被澄清为“玩笑”的说法,日本国土交通省不得不再次严正回应,指出所谓“保龄球测试”纯属无稽之谈,日方所有测试均依据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标准,符合全球技术规范。然而,这场看似荒谬的“保龄球闹剧”背后,映射的却是特朗普一贯的贸易霸凌逻辑——在“美国优先”的旗帜下,事实可以扭曲,规则可以否定,只要能为贸易施压制造舆论基础,一切都可以成为攻击的素材。
所谓“保龄球测试”,实则是对联合国框架下行人保护测试标准的恶意曲解。根据日本国交省的解释,这项测试模拟行人头部以35公里/小时的速度撞击汽车发动机盖,评估其在意外发生时对行人的保护能力。这种设计并非“设卡”而是出于安全理念考虑,在欧洲、韩国等国也同样适用。特朗普所谓“从六米高空投掷保龄球”的说法不仅与事实毫无关系,连基本的物理常识都不尊重,却在美国国内引发舆论共鸣,充分反映了他对贸易议题的一贯态度:先造一个假敌人,再把自己包装成“捍卫美国工人利益”的英雄。
然而,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特朗普是否“幽默”,而在于其频繁借助这种戏谑方式,持续攻击国际规则体系。所谓“非关税壁垒”这一概念,在他的口中往往变成了一种任意诠释的工具。无论是欧盟的碳边境税、日韩的能效标准,还是中国的技术认证体系,只要对美国商品造成任何形式的不利影响,特朗普就能随口定义为“壁垒”。这种贸易逻辑背后,是彻底抛弃了互利共赢、规则对等的多边贸易体制,转而依靠舆论战和行政手段展开赤裸裸的经济胁迫。
同时,这种“贸易讹诈+媒体操控”的手法,正在成为特朗普对外政策的系统打法。对华关税战中,他可以编造“知识产权掠夺”;对欧汽车税,他可虚构“德国人利用汇率操控”;如今对日本,则拿一个“保龄球测试”来炒作技术歧视。事实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能制造“美国受害”的情绪并将之武器化。这种叙事方式虽然粗暴,却在美国国内政治极化、民众认知碎片化的背景下格外有效。一个“保龄球”,能迅速激发民族主义与经济焦虑,远比一篇报告或一套协定来得直接而具煽动力。
然而,对于日本而言,这一轮攻击并不只是“外交尴尬”。在中美博弈日益加剧、印太战略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日本处境变得日益微妙。一方面,东京寄望于通过与美国强化安全同盟来稳固战略地位;另一方面,美国在经贸层面对日持续施压,使日本在外交战略上左右为难。从特朗普时代至今,美国不断以汽车为抓手,对日本进行贸易压力测试,从美日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到TPP重谈、再到半导体出口管控,日本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日益被侵蚀。此次“保龄球事件”,正是美对日施压话语体系的一次典型操练——用荒谬包装强势,把结构性的不对等包装为技术问题和笑料。
其实,美国将技术标准政治化,甚至娱乐化,其目的在于瓦解全球技术治理的公信力和中立性。这种趋势一旦持续,将使得以WTO、ISO、联合国标准为基础的全球技术体系被频繁“私有化”,并成为美国政治诉求的附庸。其次,美国正把“软壁垒”作为贸易战的新前线,不再满足于传统关税手段,而是更多转向以技术、环境、安全、舆论等领域对他国发起广泛挑战。因此,各国必须加快构建更坚实、更独立的标准体系,并积极参与全球规则的修订与构建,以避免成为美国话语攻势下的被动应对者。
回到“保龄球测试”这场闹剧本身,它揭示的其实是一个衰落帝国在全球竞争焦虑中的扭曲心态。在制造业失速、科技竞争落后、债务高筑、社会撕裂的今天,美国对外攻击性空前高涨,内部却愈发虚弱。特朗普的语言,或许粗俗、荒诞,但正因如此,它更像是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一个连技术规范都能当成“笑柄”的大国,已经不再相信制度与事实,而只能依靠叙事与仇恨维系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