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交通报道,4月23日7时7分,顺义区潮白河大桥发生火情,部分桥体受损,为保障安全,现场已双向断路。



交通、消防、交管等部门和属地政府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组织开展灭火、交通管制等处置工作,现场未发现人员伤亡。



7时07分,潮白河大桥中段突然冒出浓烟,桥面混凝土板块在高温下崩裂塌陷,桥体钢结构因热应力扭曲变形。

消防部门接警后15分钟内抵达现场,通过无人机监测发现火源位于桥下空间,初步判断为违规堆放的易燃物被不明火种引燃。





据地图显示,该桥梁已经封闭。

值得注意的是,这座1999年建成的桥梁曾多次“带病运行”:2015年因引桥病害大修1个月,2018年西引桥发生整体滑移,采用“顶推复位”技术紧急修复。

此次火情发生区域恰好是2018年修复的西引桥段,叠加长期重载车辆碾压,使得桥体结构承受双重压力。





这种“重建设、轻养护”的现象,在超大城市中具有普遍性。

数据显示,北京市50%以上的桥梁已进入“老龄化”阶段,而每年桥梁养护经费仅占建设成本的1.5%,远低于国际通行的3%-5%标准。



城市安全需要“绣花功夫”,潮白河大桥事故犹如一记警钟,提醒我们:超大城市的安全运行,不仅需要“面子”工程的光鲜,更需要“里子”工程的扎实。

当火情扑灭、交通恢复,我们更应反思:如何让每一座桥梁都成为城市安全的“定海神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