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荣的左腿比右腿细一圈,走起路来一轻一重。这事儿得问他哥,但问也白问,小时候的事儿,像剃掉的碎头发,扫了也就扫了。
1980年,王西荣学剃头。1982年,他在泰安造纸厂旁边支了个门脸。那时候剃个头一毛两毛,现在涨到四块。四十年过去,什么都贵了,就他的理发钱涨得慢。街坊说,老王剃的不是头,是情分。
王西荣位于泰山区金星街的理发店里,那把蝴蝶牌铁椅子,比他干这行还早。推子用了四十年,齿都快磨平了,可在他手里照样利索。墙上的白铁皮水桶,接水时叮叮咣咣,像在敲钟。街坊们熟门熟路,人多时自己打水洗头,省得老王一趟趟挪他那条不利索的腿。
退休的老民警来,送外卖的小伙也来。老王手里忙着,嘴里也不闲着,东家长西家短,话比推子声还密。有人说,老王这店不像做生意,倒像居委会。老王听了就笑:“国家照顾我,我总得还点儿什么。”
还什么呢?他没细说。但来剃头的人都明白——这四块钱买的不是手艺,是四十年没变的那点儿人情味儿。
(大众新闻记者 陆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