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倡导保护环境,珍爱地球。



4月22日,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中心幼儿园的小朋友在“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教育活动上交换图书。新华社发(傅建斌摄)



4月22日,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管宁实验小学学生展示用废旧材料制作的世界地球日手工作品。新华社发(高洁摄)



4月22日,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红旗小学学生在当地西沙河岸边清理垃圾杂物。新华社发(孙中喆摄)

地理科普延伸阅读

世界地球日:全球共筑生态防线

2025年4月22日,第56个世界地球日如期而至。自1970年美国盖洛德·尼尔森和丹尼斯·海斯发起首届地球日活动以来,这一节日已发展为全球性环保运动,每年吸引超10亿人参与,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民间环保节日。

从地理视角审视,地球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愈发凸显。联合国数据显示,当前全球80%能源依赖化石燃料,每年由此产生的碳排放超360亿吨,直接导致全球变暖加剧。近30年北极冰层厚度已减少40%,南极五大冰架崩塌入海,海平面上升速度突破历史极值。更严峻的是,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远超预期——全球每年约5万种生物物种灭绝,平均每天140个物种消失,中国本土物种灭绝风险亦持续攀升。

水资源危机同样紧迫。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指出,过去百年全球用水量增长6倍,且仍以每年1%的速度递增。到2030年,全球缺水比例将达40%,而塑料污染已渗透至水循环各环节:每年超3.8亿吨塑料制品进入环境,分解时释放的有毒化学物质通过食物链富集,威胁人类健康与生态平衡。

面对挑战,世界地球日承载着双重使命:既是唤醒公众环保意识的警钟,更是推动集体行动的号角。2025年主题“我们的能源,我们的地球”聚焦能源转型,目标在2030年前将全球清洁电力产量提升三倍,这与中国“双碳”目标形成战略协同。中国绿发会发起的“人民战塑”行动,通过减塑与能源议题联动,展现环保行动的连贯性——塑料生产消耗全球6%石油资源,能源转型将直接减少石化原料需求。

从城市到乡村,从政策制定到个体实践,全球环保网络正在织密。世界地球日呼吁各国政府强化环境立法、企业推进绿色生产、民众践行低碳生活,通过技术革新、政策协同与公众参与,共同构建地球生态安全屏障。毕竟,这颗蓝色星球的未来,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抉择与行动。

责任编辑:程家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