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谋县妇联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创新构建“组织引领+品牌驱动+机制创新”三位一体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娘家人”的桥梁纽带作用,将家庭文明建设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实践。通过培育179名“平田敲门嫂”志愿者,成功探索出一条以家风建设撬动乡村善治的“元谋路径”,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金沙江畔绽放出独特的巾帼风采。
家风调解:家庭矛盾化解在家里
“多亏了‘敲门嫂’,现在儿女常回家,院里又有笑声了。”班果村的起大婶说起家里的变化,眼角泛起泪光。
3个月前,起大婶和子女因赡养问题引发激烈争执。得知情况后,“敲门嫂”带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宣传册连夜介入。司法志愿者逐条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赡养的条款,妇联干部用“羔羊跪乳”的典故唤醒亲情记忆,心理咨询师则引导老人打开心结。
经过“敲门嫂”的跟踪调解,父母和子女打开了心结。如今,子女们主动承担起轮值照料义务,起大婶也学会了用微信视频与在城里务工的孙子互动。夕阳下的农家院里,三代人围坐包饺子,其乐融融,这个曾濒临破碎的家庭重新找回了温暖。
在平田乡,这样的家庭调解已成为基层治理的“必修课”。据乡妇联主席介绍,“敲门嫂”志愿服务队伍创新建立了“三诊工作法”:司法干部现场“急诊”定分止争,心理咨询师入户“巡诊”疏导情绪,乡贤长辈定期“复诊”巩固成效。今年以来,通过将“凤凰花调解工作室”的职能延伸至家庭,全乡42起矛盾纠纷实现了“小事不出院落、大事不出村组”,有效维护了乡村的和谐稳定。
家教服务:文明新风浸润心田
“大妈,今天给您测血压,再教几个养生小妙招。”在平田村李大妈家,“敲门嫂”医疗分队一边做检查,一边开展“健康家风课堂”。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该乡推行的“爱心帮扶卡”制度,在记录特殊家庭需求的同时,创新设置了“文明积分”栏。村民通过参与调解纠纷、孝老爱亲等行为兑换生活物资,这不仅激发了村民参与家庭建设的积极性,还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每天傍晚,小班果村的留守儿童都会通过“亲情视频”与远方的父母“云团聚”;每周六的“家风故事会”上,志愿者们用生动的家风故事传递传统美德;每月开展的“亲子劳动日”,让20余户家庭在共同劳作中重建情感纽带……“平田敲门嫂”针对留守儿童实施的“三个一”工程,使辖区内的家庭教育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家风传承: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动力
走进帕地村家教家风馆,墙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祖训与村规民约相映成趣。这里定期举办的“红色小课堂”“祖孙红色诵读”等活动,让200多个家庭在现代化场景中感悟传统美德。
“以前觉得老规矩过时了,现在明白好家风才是传家宝。”村民李大哥在参加“家风评议”后,主动撤回了对子女的诉讼,家庭关系明显改善。
这种“德法共治”的创新实践,在乡村振兴中迸发活力。致富带头人文玉的“田间课堂”别具特色:讲授种植技术时融入“家庭账本管理法”,直播带货时穿插“诚信经营”家风故事。这种德治与法治的协同共振,已孵化出32名女性创业者,在特色种养、非遗传承等领域形成“头雁矩阵”,生动诠释了家庭建设作为基层治理“压舱石”的核心价值。
记者 闵以荣 通讯员 李普娜 常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