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当特朗普在椭圆形办公室拍着桌子喊出"零逆差"时,没人想到这场贸易战会细化到餐桌上。对于日本而言,接受特朗普的要求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日本农业长期依赖高关税和技术壁垒保护,尤其是大米产业,国内市场自给率高达95%。若取消非关税限制,美国低价农产品将迅速冲击本土市场,威胁数百万农户的生计。更严峻的是,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预测,若全面让步,日本GDP可能下滑0.59%——这一数字看似微小,但对长期依赖出口的日本经济而言,意味着制造业与农业的双重失守,毕竟这一数字相当于1.3个北海道经济总量人间蒸发。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的清单中除了农产品,还特别提及“扩大进口美国车”。这暴露了美方更深层的意图:通过农业议题撬动日本在汽车关税上的妥协。当前,日本汽车占美国进口车市场的三分之一,若美方借机加征关税,丰田、本田等车企的全球布局将遭受重创。这种“以农逼工”的策略,实则是将贸易逆差问题转化为全面压制日本优势产业的筹码。
今天这一幕,好像有点熟悉。八十年代开始,日本对美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从1980年的200亿美元激增至1987年的567亿美元,占美国贸易逆差的30%-40%(2024 年中美贸易逆差达 3610 亿美元,占美国总逆差的 39.3%)。美国认为日本的贸易行为,如政府支持、价格操控和市场壁垒等,导致了这种不平衡,损害了美国产业利益。 而事实上,里根政府的高利率政策推高美元汇率,1980-1985年美元升值60%,进一步削弱美国出口竞争力,加剧贸易逆差。为缓解贸易赤字问题,美国试图通过贸易保护措施来制衡日本。同时,美国国会通过《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强化“301条款”,授权政府对“不公平贸易”采取报复措施。1981年,美国开始利用《贸易法》第301条款对日本施压,要求其减少市场壁垒、扩大对美国商品的进口,并改善知识产权保护。美国通过这一条款对日本发起了一系列威胁性举措,在贸易谈判中要求日本做出让步。这些举措包括:
针对日本汽车设限威胁(1981年):美国政府威胁对日本汽车加征高额关税或实行数量限制。日本选择“自愿出口限制”(VER),每年对美出口汽车数量上限约为168万辆,以避免直接制裁。
半导体贸易战(1986年): 美国认定日本违反公平贸易原则。宣布对价值约3亿美元的日本电子产品征收100%的惩罚性关税(如电视机、电脑等),日本被迫签署《美日半导体协议》,承诺限制倾销并开放市场给外国芯片厂商。
知识产权保护施压(1980年代中后期):利用301条款将日本列为“优先观察对象”,威胁采取单边报复措施。日本加强了知识产权立法,修改相关法律以回应美方关切。
要求开放农产品市场(例如柑橘、牛肉): 美国通过谈判和301条款施压,要求开放对美农产品市场。1989年日本取消对美国产牛肉与柑橘的进口配额,并逐步开放市场。
八十年代的美日贸易摩擦带出的一系列措施虽然在短期内缓解了美国的部分经济焦虑,却未能从根本上扭转结构性的产业格局,反而间接触发了日本的经济泡沫和“失去的十年”。
话说回来,“历来造反的都是种田人,没听说商人能闹翻天。”百姓是朴实的,种田就是为了吃饭。但凡只要能吃饱肚子,谁也不愿意去起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