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港城,暖风裹挟着飞絮扑面而来。这些春日里的“不速之客”引发过敏、遮挡视线,还有火灾隐患,因此有人建议将产生飞絮的杨树和柳树全部换掉。为了减少飞絮,园林部门除了从源头减少杨树、柳树的数量外,还采取了更为积极的防治措施——为杨树、柳树“打针”“洗澡”,让飞絮得到有效控制。

大街小巷开始飞絮飘舞

4月中旬,港城的大街小巷开始出现飞絮,让很多市民感到烦恼。

“今年的飞絮比往年少,但对我来说影响还是很大。”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自己是过敏体质,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引起皮肤瘙痒。

有这种烦恼的市民不在少数。“我有鼻炎,每年到这个时候都不敢出门,戴上口罩都挡不住。”牟平区新城大街附近一位居民说。

烟台市疾控中心专家介绍,杨絮和柳絮引起的过敏主要发生在上呼吸道和皮肤。皮肤过敏是皮肤在接触杨柳絮后,出现的皮肤瘙痒、红斑等现象。上呼吸道过敏是由鼻腔吸入飞絮,引起鼻痒、流涕、咳嗽等一系列类似感冒的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呼吸道水肿、充血,继而引发过敏性鼻炎和哮喘。需要提醒的是,老人、孩子和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往往对杨絮的反应特别强烈,需严加防范。

此外,飞落的杨絮柳絮数量多,又逢天气干燥,会有火灾隐患,还可能遮挡行人、驾驶员视线,从而影响人身和交通安全。

飞絮一般持续半个月左右

那么飞絮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又将持续多久呢?

在观海路与港城东大街交叉口附近,市城管局园林建设养护中心观海路绿化队副队长杜勤民弯腰拾起地上一团飞絮,就在不远处,能看到数棵挺拔的白杨树。

杜勤民介绍,产生飞絮的树种主要是白杨树和柳树,这两种树都是雌雄异株,每年4月中下旬到五一期间,气温达到14-25℃的时候,杨树和柳树进入生殖期,雄株散发花粉,雌株生成种子,飞絮实质上是种子的附属物。

跟蒲公英的原理一样,杨树和柳树产生大量的飞絮带着种子随风飞散。其实,单棵树木产生飞絮的时间很短,一两天的时间就能结束,但是每棵树的生长时间不一样,所以整体来看飞絮的烦恼会持续半个月左右。

很多市民曾建议,将产生飞絮的树种换掉。“20年前观海路有上千棵杨树,现在不足500棵了,分布在金沟寨立交桥和竹林寺路口附近。”杜勤民介绍,目前道路两边的行道树以法桐、白蜡等为主,杨树、柳树逐渐被取代。

杜勤民告诉记者,产生飞絮的柳树和杨树有着十分突出的优点。每年的初春时节,河岸上杨柳随风摇摆的美景令人陶醉。此外,柳树适应环境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绿化效果显著,在河边、公园很受欢迎。杨树挺拔高耸,挡风降尘能力强,有助于改善微环境,“因此全部砍伐并不现实,也太可惜。

治理杨柳飞絮有新招

“今年明显感觉飞絮少了,出门不戴口罩也没问题。”在莱山区新星南街,几位散步的市民告诉记者。

这一变化得益于莱山区推行“春季飞絮”精准治理行动。记者在新星南街附近看到,一些杨树和柳树上插着小药瓶。工作人员介绍,药瓶内是飞絮抑制剂。飞絮抑制剂主要成分是赤霉酸,注入树体后,能够调整柳树和杨树的营养分配,使生殖营养转向生长营养,从而抑制第二年花芽的分化。由于花芽是繁殖的关键,因此这种针剂实质上是为柳树和杨树打了“绝育针”,阻断飞絮的产生。同时,还采取水车喷洒凝胶方式抑制飞絮。

此外,每年在飞絮产生的季节,园林部门还采用高压水枪冲洗、协同有关单位及时清扫路面飞絮等管护措施,避免飞絮随风飘移,降低飞絮浓度。在飞絮旺季之前,园林工人还会修剪杨柳雌株过大过密的树冠,减少飞絮的产生。

“我们对7000余株杨树、柳树注射赤霉酸抑制花芽分化,预计可使明年飞絮减少90%,今年减少50%左右。”莱山区园林建设养护中心主任纪振山告诉记者,多种措施一起发力,目前来看效果良好。

过敏患者最好错峰出行

那么,如何防范飞絮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烟台市疾控中心专家给出了几点建议:首先,外出应避开高发时段,一般10:00-16:00是杨柳絮的高发时段,对杨柳絮过敏的市民应尽量避开这个时间段外出;其次,出门应减少步行,注意佩戴口罩或眼镜;另外,飞絮高发期尽量减少开窗时间,不打开纱窗,室内飞絮可使用吸尘器及时清理,或喷水湿化后清扫。

专家提醒,过敏体质人群外出时,应尽可能注意防护好面部。回家后用温水及时清洗裸露在外的皮肤,最好能够清洗鼻腔。如果皮肤瘙痒、红斑、丘疹等症状严重,要及时就医。若杨柳絮钻进眼睛里,千万不要用热水敷,以免损伤角膜,更不要用力揉,最好用清水冲洗,把异物冲洗出来。

YMG全媒体记者 杨春娜 摄影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