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中外,人生得生逢其时。若生在世界的“垃圾时刻”,比如一战,再努力也不过像只屎壳郎,奋力推着粪球前行。教科书说:“一战恰逢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新兴强国与传统殖民帝国利益分配错综复杂……”这话复杂了,其实当时世界就是处于“吃力不讨好”的阶段。你以为皇帝、首相、元帅们有啥高瞻远瞩的布局?不,他们只是情急之下“硬着头皮”应对,对方见状“你敢上,我不敢吗”,加码跟进,你为了面子,端起大勺,全力以赴……于是,一战成了史上“粪量”最重的战争。
教科书还说:“一战的导火索,是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塞尔维亚青年刺杀。”我查了资料,这事当时没掀起多大波澜。英国忙着处理爱尔兰问题,法国人热衷八卦部长夫人的桃色案件,沙皇操心生病的儿子,意大利还在钻研美食……甚至奥匈皇帝暗自庆幸:“没儿子才立这讨厌侄子当皇储,他死了正好换人!”
但为了面子,老皇帝不能无视皇储被杀,想做个姿态教训“乡巴佬”塞尔维亚。谨慎起见,他问德皇威廉二世:“兄弟,干不干?”威廉二世就是那位把好牌打烂的皇帝,豪气地说:“干!德国支持你!”可战后资料显示,德国根本没准备好,压根没想打仗。一战主要参战国都没准备好,意大利甚至到战争结束还在研究美食,没动员过。
奥匈和塞尔维亚开打时,德皇还蒙在鼓里。德国首相贝特曼怒斥奥匈:“不跟盟友商量,我们不接受被拖进不明动机的深渊!”打了几天,奥匈背着德国跟塞尔维亚谈条件,事情看似有转机。可俄国某官员却忽悠沙皇:“德奥密谋把俄国赶出巴尔干!”沙皇还没反应过来,这位官员直接下令全国总动员。德国一看,趁俄国动员慢,先下手为强……于是,战争成了绞肉机。事后,沙皇怒斥:“你让我送无数人去死!”但他停不下来,德皇、奥皇、英王、法国统帅也停不下来。真没啥大棋,都是面子作祟,硬着头皮“比赛应对”。
至于“英国为远东利益阻挠德国建柏林-巴格达铁路导致一战”,其实英国和德国已谈好利益分配,可战争一打,谈判泡汤。英国一边作战,一边派劳伦斯去沙漠策动阿拉伯人反奥斯曼帝国。这场“艰难博弈”唯一亮点,是催生了史诗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留下金句:“伟大事业始于微小之事。”我总觉得,这像在说:伟大事业,往往从一点小“麻烦”开始。
再说贸易战,结果未知,但全球化显然进入“艰难时刻”。意识形态差异有点像生殖隔离,双方能“合作”,但生不出“后代”,或只能产下“无果的骡子”。前些年,他们只是表面合作,偶尔蹦出点副产品。
爱国热情高涨,有人挥旗喊道:“没中国货,美国只能当二流国家!”“脱钩就脱钩,轮到我们领跑!”“不跟他们做生意,14亿人口市场靠内需就能顶美国加欧洲!”这些连吃泡面都纠结加不加火腿肠的朋友,总是靠嘴“拉动内需”。他们未必真“吃苦”,却擅长通过家国情怀“精神升舱”,弥补现实中的窘迫。还有广州某企业发文:“员工消费美国产品,包括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一律开除!”老板用苹果手机在朋友圈转这条“爱国”文件,还收获了一群苹果用户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