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上午,2025年第十五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启动仪式举办,由张莉老师主编的《小说中的北京》(全三册)入选“京华好书”2024年度好书。
《小说中的北京》是一部聚焦北京城市生活经验的、横跨百年的小说选集,分别以“京城风景”“北京故事”“新北京人”为副标题分为三册,收录了四十七位作者关于北京这座城市的日常风景、人情事理、文化经验的小说作品。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向读者朋友们推送张莉老师关于《小说中的北京》的序言:《何为真正的北京味道》,希望大家喜欢。
何为真正的北京味道
——《小说中的北京》序言
文丨张莉
《小说中的北京》收录了百年文学史上关于北京的中短篇小说佳作四十七篇,从鲁迅、郁达夫、老舍、沈从文、林徽因、汪曾祺等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开始,直到正在当代文坛活跃着的80后、90后作家;从《伤逝》《微雪的清晨》《九十九度中》《断魂枪》到《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辘轳把胡同9号》《安乐居》,从《顽主》《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永远有多远》《手上的星光》到《如果大雪封门》《世间已无陈金芳》,这里有烟火气十足的胡同日常,有熙熙攘攘的都市生活,有外省青年的奋斗与拼搏……北京城里最为热气腾腾的生活在这些小说中留存,那些鲜活可爱、栩栩如生的人物引起代代读者长久的共鸣与共情。
按作品发表时间顺序,我将四十七篇中短篇小说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京城风景”所收录的是1919年至1986年间关于北京生活的重要中短篇小说作品十九篇;“北京故事”收录的是1986年至2005年间的中短篇小说十一篇;“新北京人”则收录的是2005年以来的中短篇小说十七篇。从中可以看到,尽管这些小说的艺术风格及文学追求各有不同,但都讲述了发生在北京的那些难忘故事,讲述了人与城、城与人之间如何互相塑造、互相成就。
阅读这些有关北京生活的小说,其实是与一座伟大、历史悠久但又日新月异的城市不断相遇,是与一个个朴素平凡、亲切生动的北京人相见与相识的过程。事实上,这里收录的诸多作品不仅是书写北京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们引领着不同时期文学写作的潮流与方向。
当然,阅读这些作品的过程,更是不断辨认何为北京味道的阅读之旅。一些小说中,北京味道的主要特征在于北京话与北京风情,一如京味传统的作品;一些小说中的北京味道则与北京城里的故事有关;当然,还有一些作品的北京味道体现在叙事上,一如强烈的北漂叙事——外省人如何来到北京奋斗、拼搏,成为新北京人。某种意义上,京味传承、北京故事与新北京人的际遇构成了百年小说中的北京味道。
京味浮沉与新变
老舍先生开启了京味文学的写作,他以庞大而深具影响力的作品为北京话建造了文学的城堡,这里的北京话洪亮、清脆、好听,有迷人的节奏感,同时也有强烈的平民特征和民间气。《小说中的北京 京城风景》收录的是老舍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的短篇代表作《断魂枪》——它以北京话及北京俚语书写了传统武艺与传统武者的命运。某种意义上,老舍笔下的人物和他所使用的语言形成了水乳交融的关系,他建立起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地标。
《小说中的北京:京城风景》
20世纪80年代的京味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现象,它引领着读者对何为京味的理解。陈建功的《辘轳把胡同9号》用地道的北京话刻画了一个深具传奇命运的北京普通市民形象;邓友梅的《寻访“画儿韩”》聚焦老北京文化,凝视旗人后裔及民间艺人;林斤澜的《头像》追求“到达纯精神的高度”,关注古都平民的心灵世界;张洁的《“冰糖葫芦——”》则以“京片子”来叙说一位残疾人脑海中闪过的一系列思绪;赵大年的《西三旗》用北京话书写了旗人后裔佟二爷夫妇在时代之变中的际遇⋯⋯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80年代京味作品的新风貌。
王朔的《顽主》书写的是三位玩世不恭的北京“顽主”形象,他们调侃一切主流生活方式,消解虚伪。王朔从北京话中提取了一种戏谑、浑不论,以及不驯顺的气质,这是他对北京话内在精神的重新挖掘,这样的语言方式为当代文学带来了关于北京文化、北京人的新认识。在《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贫嘴”是张大民的生活方式,也是他的生活态度,他以“贫嘴”为乐,也以“贫嘴”表达爱恨,更以“贫嘴”的方式稀释劫难,度过人生困苦。由“贫嘴”入手,刘恒继承了老舍语言中的平实、质朴、乐观,也为这种语言提了速,从而更突显了北京人生命中的韧性和达观。刘恒挖掘了张大民身上独有的属于民间百姓的精气神儿。
铁凝的《永远有多远》是当代文学史上深刻探索何为北京味道与北京精神的重要作品。生活在驸马胡同的北京姑娘白大省热情、宽厚、待人真诚,以忍让仁义为美德。但都面临着一次次背叛与失去。小说将这位北京姑娘的故事与北京城市风貌之间进行连接,完成了深具文化意味的相互映照。小说思考的是以胡同文化所代表的仁义精神在全球化时代里所面临的处境,思考的是今天的我们如何理解传统,如何承续传统。叶广芩的《梦也何曾到谢桥》以女童视角回顾民国时期以来旗人世家金家的家族故事。胡同生活与世家故事糅杂在叶广芩的文本里,构成了京味文学的新变。石一枫擅长以地道的京腔将故事讲得引人入胜,能敏锐触摸时代脉搏,《世间已无陈金芳》书写了一位北京土著对北漂女性陈金芳际遇的观察与思考。
一代作家有一代作家对京味的理解,一代作家有一代作家的聚焦点,正是因为他们对何为京味的不同捕捉,才有了京味故事的新声与新变。
北京都市故事的多声部叙述
京味语言是百年小说北京味道的显在特征,另一些潜在的北京味道则体现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以“窗内”与“窗外”相结合的视角,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酷暑中的一天,不同阶层人的生活;林海音的《惠安馆》以女孩视角写下与北京城南有关的天真且复杂的往昔记忆;李陀的《七奶奶》写下的是胡同生活发生变化后给普通百姓七奶奶带来的心灵变化;刘绍棠的《小荷才露尖尖角》书写的是京东运河两岸的风物与人情;肖复兴的《叉路口》以叉(岔)路口取景器,写下一些被人遗忘的城市角落;刘心武的《公共汽车咏叹调》关注一辆公共汽车在西单站从停靠到再次发动,将之视为日常生活的“咏叹调”;汪曾祺的《安乐居》则凝视“安乐居”里的酒与菜,从食客们的言与行写起,为每一位普通人物立传;徐小斌的《黄和平》以月季花“黄和平”为引,讲述几代女性成员之间的相处;徐坤的《午夜广场最后的探戈》将女性广场舞的体验从私人空间推到公共空间,舞者的着装与探戈舞本身,都成了都市女性自我意识的一种表达载体……
《小说中的北京:北京故事》
市井生活之外,是作家们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史铁生的《老屋小记》以“我”的视角回忆与老屋有关的普通人的人生;刘庆邦的《泡澡》讲述了老李穿梭在北京街巷,他希望找到合适的泡澡地点,却遇到了困难;李洱的《悬铃木枝条上的爱情》讲述了来北京参加学术会议的知识分子“我”、妻子艾伦和好友王菲之间的交往诸事,关乎北京城里的知识分子生活;宁肯的《火车》则聚焦于20世纪70年代北京大院里的少年玩伴们和女孩小芹,叙述了少年们当年在琉璃厂到永定门火车站这一空间的漫游。
与前辈作家相比,年轻一代写作者的故事显现出新的情感困扰。乔叶的《至此无山》中,讲述了一对昔日的恋人在八大处公园散步,观寺庙、喝茶、爬山、聊京剧,那是属于中年人的情感际遇;刘汀的《老灵魂》中,三十多岁的北京男人老洪过着普通、平庸的生活,在工作单位与家庭之中都受到压抑;淡豹在《女儿》中,追溯“他”与“她”之间的相处,随着记忆之门慢慢打开,当年的情感考验逐渐袒露出黯淡样貌,笛安的《我认识一个比我善良的人》中,写下的是房东如何与两位合租的年轻房客之间结成都市情谊的故事,那是当代青年在困境中互相贴近彼此照亮的时刻;90后作家杜梨的《故国逢春一寂寥》书写“我”和同事在颐和园工作的日常相处,那是当代青年人与古典皇家园林之间的精神相遇;梁豪的《亮马河》则借老聂的眼睛看亮马河,这条河的过去与现在、旧与新都变得可亲可感,一个人的变化与一条河的变化相互呼应。
以上小说没有一眼可辨的京腔京调,但城市地标(如颐和园)和城市空间(如大院、地铁)都潜在地提示读者这些作品里的北京味道——写下北京城里那些具体而微的生活,是小说家们为百年北京共同弹奏的优美动听而又别具质感的时代变奏曲。
北漂叙事与新北京人
北漂叙事是百年小说中的重要脉络,这些作品书写了外省人如何在北京扎根、如何融入北京的际遇。从鲁迅、郁达夫、沈从文再到邱华栋、徐则臣,这些作品写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青年在北京如何与贫困搏斗,如何融入城市成为其中一分子,又或逃离北京的故事。
《小说中的北京:新北京人》
也许,应该把鲁迅的《伤逝》作为北漂叙事的缘起。小说创作于1925年,写下的是外省青年涓生和子君之间爱情的幻灭。吉兆胡同里的点滴最终磨损了爱情,“爱要有所附丽”成为《伤逝》的主题,——困顿之下,爱情如何时时更新,这是一百年前青年面对的爱情难题,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性。《微雪的早晨》中郁达夫关注的是青年学生在北京求学的苦闷,沈从文在《生存》中所写的是外来青年吴勋的内心困境。今天看来,这些作品可以算作是一百年前的北漂叙事。
邱华栋的小说《手上的星光》书写了一群“无名之辈”怀揣着野心与梦想来到北京的故事,尽管理想破灭但手上依然有星光,小说写下了20世纪90年代的北京都市图景,更展现了“北漂”青年的精神状态;梁晓声的《烛的泪》关于外地年轻夫妻留在北京过除夕的故事;荆永鸣的《外地人》关于异乡人在北京生活的种种磨难与痛感;付秀莹的《花好月圆》关注来到都市后乡村青年女性内心的震动;马小淘的《毛坯夫妻》则聚焦那些留京的年轻人,一起面对生活压力,一起过日子相互取暖的状态。
2000年以来,徐则臣书写了一系列外省青年在北京的故事。《如果大雪封门》中,跑步的“我”和等待一场大雪的打工人林慧聪,其实都是怀揣着梦想来到北京的青年,在北京生活是他们的美好愿景与奋斗目标,小说书写了“北漂”青年们的精神世界。文珍的《有时雨水落在广场》写的是一位丧偶老人从湖南老家来到北京加入小苹果广场舞队的故事;孙睿的《抠绿大师》中,“我”和宝弟是影视行业的“北漂”,他们在不同的剧组之间来回奔波;蒋在的《外面天气怎么样》则讲述了月光族室友、在洗浴中心打工的女技师等“北漂”青年拮据的日常。
和上述“北漂”生活不同,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并不凝视漂泊而关注青年人的困惑,小说呈现了富有思考力的干部林震的成长,写下了生活在新中国的青年的品质与信念;浩然的《喜鹊登枝》则以一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故事贯穿始终;宗璞的《红豆》关于解放前夕北京校园里大学生恋人江玫与齐虹之间的爱情抉择。来到2000年,我们的青年生活发生了何种变化?孟小书的《深秋北京》关于电台DJ、摇滚乐评人、影视编剧等新兴职业的青年生活,关于青年男女热烈但又多歧的情感,那是属于当下青年情感世界的斑驳;马亿的《莫兰迪展》以即将开幕的莫兰迪艺术展门票售罄契机,书写了年轻男子陈衡与一位哺乳期女人在夜晚相遇的故事……
将百年北漂叙事与青年叙事并置会发现,青年如何在大城市里立足成为百年来作家们共同关注的主题。这些作品刻下了一代代青年在这座城市的苦闷、彷徨、怅惘以及理想。而来到北京的青年人则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新气质、新气象,他们成为一代代新北京人。事实上,这些青年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隐在地说明北京何以庞大与多样,也隐在地说明这座城市何以深具活力,何以深具无限可能。
阅读这些作品会让人想到一座伟大城市与写作者的关系。城市塑造着在这里居住的小说家们,影响他们的写作趣味和写作见识,同时,小说家们也以写作的方式为城市赋形,书写着这座城市的味道、气质、气度,勾勒着这座城市的形象。
在百年作家笔下,何为真正的北京味道呢?
北京有它地道的烟火气、都市气,那味道是纯正的、澄明的、清澈的,是由伟大的传统所构建的;北京也有它的辽阔、浩大、日新月异,那味道是丰富的、驳杂的、生生不息的,——北京味道永远不只是北京的味道,它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感谢我的研究生胡诗杨、易彦妮、刘溁德所做的搜集文本及撰写背景介绍工作,在工作中,他们展现出了新一代文学研究者的敏锐、细致与行动力。作为工作助手,胡诗杨同学的协调和统筹减轻了我的工作负担。感谢北京文联陈宁书记、老舍文学院周敏老师的帮助与信任,她们为这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帮助。感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先生和责任编辑李婧婧、田宏林女士的工作,没有他们的敬业与严谨,就没有这本书的如期出版。
2024年8月10日
本书简介
《小说中的北京》
张莉 主编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4年10月版
点击图片 购买本书
《小说中的北京》是一部聚焦北京城市生活经验的、横跨百年的小说选集,分别以“京城风景”“北京故事”“新北京人”为副标题分为三册,收录了四十七位作者关于北京这座城市的日常风景、人情事理、文化经验的小说作品。
从鲁迅、郁达夫、老舍,到王蒙、王朔、徐则臣、石一枫,百年来小说家们对于北京的书写层出不穷,北京既是他们笔下故事发生的地理背景,也造就了其小说的内在神韵与精神气质。作家或聚焦于胡同大院里的市井风光,叙述普通人家的生活波澜,或穿梭于北京的城里城外,记录自然与社会生活的景致。他们有的使用“京味儿”十足的语言,将老百姓们的生活书写得幽默、诙谐又别具烟火气息,有的将笔尖对准新世纪以来的高楼大厦林立的现代化大都市的生存经验,描摹都市青年们的梦想与精神世界。
这些小说既蕴藏了从“北平”到“北京”的厚重历史,也包含了北京这座城市的新视野与新声音,为读者勾勒了一幅百年北京的生活图景。
本书主编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第五届最受研究生欢迎十佳教师,“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主办人。著有《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小说风景》《持微火者》等。主编《散文中的北京》《我们在不同的温度沸腾》《平静的海:2024年中国女性小说选》《有情:2024年中国女性散文选》等。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女性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第十届当当影响力作家。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