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熊芳雨4月23日报道:世界地球日这天,上海植物园内草木与乐音交织成诗。昨日,由上海交响乐团与上海植物园联合委约的交响乐作品《树》揭开神秘面纱,通过特殊打击乐模拟枝叶摩挲、大提琴倾诉树木心声、木管铜管勾勒山水画卷的创新配器,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听得见的自然盛宴"。这部聚焦生态保护的原创作品,将于今夏登陆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以艺术之笔书写“两山”理论的时代答卷。


以树为眼:从个体命运到生态之思

在发布会现场,曾为《长津湖》《红海行动》等电影配乐的作曲家梁皓一揭秘创作细节。去年9月,他接到上海交响乐团与上海植物园联合委约,以环保和“两山”理论作为音乐的创作主题。“范围很大的,我思考了很久,决定围绕一棵树来完成作品,这个切入点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梁皓一说,去年洛杉矶大火让他触动很大,他曾在洛杉矶留学生活,在那里有许多朋友。当他们发来被山火烧毁的家园照片时,让他意识到环保不是抽象的概念,并且是全人类的话题,他不禁追问:过度消耗自然之后,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谈及创作挑战,梁皓一笑言:"如何让抽象的交响乐承载具象的自然叙事?"最终他选择用交响化语言勾勒生态治理的跌宕:打击乐模拟风动鸟鸣,大提琴演绎树的独白,音乐叙事的视角在“树”与“人”之间切换。“希望听众在旋律中感受到,每棵树的命运都与人类未来紧密相连。”

跨界对话:让科研机构的"树"走进公众心间

发布会现场,上海植物园园长严巍指着园区logo会心一笑:“我们的标志就是一棵树,而这部作品让‘树’从科研报告走进了艺术殿堂。”这座兼具公园外貌与科研内核的机构,正通过交响乐这一国际化语言,探索植物保护的公众参与路径。


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透露跨界合作的契机源于一次兰花展:“植物专家讲解清朝兰花的故事时,我忽然意识到,音乐可以成为解开自然密码的钥匙。”生态治理、绿色发展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的重要时代命题,上海交响乐团因此确定了2025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的环保主题,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续未来。周平透露,除《树》的全球首演外,今年夏季音乐节期间,上海交响乐团也会与上海植物园联合推出以环保科普为主题的公益讲座等延展活动,让“绿水青山”的理念通过艺术触达更多人群。

时代之约:用音符镌刻生态中国的年轮

这并非上海交响乐团首次用音乐回应时代命题。从纪念抗战的《上海1937》到献礼"一带一路"的《丝路颂》,这支百年乐团始终保持着对现实的观照。此次《树》的诞生,标志着其从历史叙事向生态议题的创作延伸。


发布会尾声,与会者在植物园亲手栽下一株"植物界大熊猫"——极度濒危的宝华玉兰。这株上海市花白玉兰的“姊妹”,恰如一个意味深长的艺术注脚:当音符落入泥土,艺术创作便与生态保护完成了最诗意的融合。


“当我们在植物园种下宝华玉兰时,奏响的正是生命延续的乐章。”周平表示,选择极度濒危的宝华玉兰作为纪念树,正是希望用艺术与行动双重语言,诠释“由木成林、由林成山”的生态哲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