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8年8月5日,一架从德国海德堡机场起飞的专机徐徐降落在北京西郊机场。

那天,北京天降细雨,人群中,56岁的郝治平看着丈夫罗瑞卿的灵柩从机舱里抬出来,话未出口,泪已千行。

她俯下身子,轻声说:“瑞卿,我的瑞卿,你到家了!”

此时的郝治平,不是那个军中木兰,不是女战士、女上校,不是首批女警官之一,她只是开国大将罗瑞卿的夫人。



罗瑞卿离开了她45年,今年,郝治平同志已经101岁高龄,是唯一一位仍然健在的十位开国大将夫人。

曾经她还是一个女大学生,怀揣从军报国梦想;他是副校长,毛主席叫他“罗长子”、“阎王不要的人”。

到底什么样的传奇女子才能走到英雄身边,成为“英雄背后的女人”的呢?

他们又是如何在那些艰难的岁月中,把八个子女都培养成才的呢?

高个子首长要娶媳妇

罗瑞卿个子很高,毛主席见到罗瑞卿,便开玩笑叫他“罗长子”,也不知是因为他个子高,还是因为他有“长子”精神,毛主席说:“天塌下来,找罗瑞卿顶。”

因为作战勇猛,屡次从鬼门关爬回来,子弹擦着太阳穴、斜穿了口腔,他竟奇迹般活下来了,毛主席叫他“阎王不要的人”。



这样一位勇猛的开国大将,却偏偏喜欢上了学生郝治平。

经历了两次求婚之后,一心只想报效祖国的郝治平终于松口说:“要等毕业了才考虑结婚。”

身经百战的罗瑞卿激动地问:“那你何时毕业?”

郝治平回答:“4月3日。”

罗瑞卿毫不犹豫地说:“那咱们就4月3日结婚。”

1941年4月3日,北方局党校刚毕业典礼刚结束,郝治平就在朋友们的簇拥下,走向高大的新郎。

党校离新郎罗瑞卿住处桐峪很近,没走几步路,老远的村口,郝治平就看到了那个即将和她共度一生的人。



村里的老乡们听说那个“高个子首长”要娶媳妇了,纷纷来村口看热闹,可当他们看到新娘郝治平,又都纷纷议论:“这新娘不坐轿子就算了,也不穿红不戴花,真是新鲜哩!”

“说得也是,穷人家还扯三尺红头绳呢!”

但其实连郝治平自己都没想到,她的婚礼真的很简单,简单到连被子都没有。

原来,为了节省经费罗瑞卿连额外的被子都没有准备,郝治平原以为婚礼再简单会有两床被子。

所以婚礼当天没有带党校自己的行李,同学们以为她没用了,就将她的行李“瓜分”了,直到后勤部了解了这些情况,才给这对新婚夫妻补发了一床被子。

从那天开始,春去冬来,他们携手走过了三十多年艰苦卓绝的日子,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郝治平都带着孩子和罗瑞卿奋战在抗战一线。



直到1949年春天,罗瑞卿接到毛主席电报,让他速到北京,郝治平也随夫入京。

到北京后周总理对罗瑞卿说:“中华人民共和国马上成立了,中央决定由你来担任公安部长一职”。

开始,郝治平很不适应,因为她成了真正的“夫人”。

新中国成立,外交工作逐步展开,有关部门为了外交需要组建了一个“夫人工作组”,郝治平就是不能理解,革命了这么多年,怎么就当起了“夫人”了呢?

每天吃吃喝喝,说话聊天,甚至还要置办旗袍等高档行头。

一次周总理要出访缅甸,组织上决定要陈毅夫妇、罗瑞卿夫妇一同前往,郝治平就又想不开关于“夫人”问题了。



直到他接到周总理的电话:“听说你不愿意出国,更不愿意当夫人?”

郝治平耿直地回答:“是。”

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讲解,新中国外交的重要性,夫人外交的重要性,也希望她能出去多见世面。

听得周总理一席话,郝治平羞愧难当,连连说着:“明白了,也想通了,总理我去。”

郝治平明白了,和平年代外交无小事,从此她想通了,外交事务需要夫人,就像她当年立志弃学从军,拯救中华于水火,是一样的道理。

这个媳妇可不简单

郝治平可是一点都不简单,也难怪她很难接受革命了这么多年,却只做“夫人”。

1922年,郝治平出生在旧社会河南临漳县一个小村庄,却因为家里的开明能入学堂读书。



12岁那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开封女中,是他们县出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去城里读书的女高中生。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日军毫无人性地烧杀抢掠,刺激着学堂里15岁的郝治平,也刺激着一大批爱国青年。

他们无心再继续读书,纷纷萌生了弃学从军,誓要赶走日本侵略者。

为了找到真正想打倒侵略者的八路军、共产党,15岁的郝治平竟然决定——步行到延安。

她和她的同学王军霞看到了“抗日民族革命大学”发布的招生布告,两人如获至宝,她们终于找到了能加入革命组织的渠道,于是两人郑重签字报名。

可同学王军霞的父亲刚刚去世,母亲哭诉着不让孩子离开家,郝治平见状不好再劝,哪怕只剩她自己,她也要去革命,去为国战斗,于是毅然独自踏上了一路向西的火车。



等到了才知道这个所谓的“革命大学”就是挂羊头卖狗肉,郝治平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商量,不能在这个所谓大学待下去了,于是几人商量决定奔赴他们心中的革命圣地延安。

从“革命大学”所在地山西运城到延安,整整375公里,寒冬腊月一个个衣着单薄的他们,怀揣着一腔爱国热情,就这样用双脚一步步走近他们心中的革命圣地。

路上被日军洗劫过的中华大地,满目疮痍,到处都是断壁残垣,更有那来不及掩埋的同胞尸骨,这一切更加坚定了他们革命的决心。

也不知走了多久后的一天,让郝治平一生都难忘,他们一行在一个河湾处看到一条破旧的小船,船工怕船体破旧,也怕日军轰炸不肯摆渡,可听说他们是去延安抗日的,当下就同意载他们过河。

可这艘破船,四处漏水,郝治平和同学们只能一起拼命舀水,船工划船,他们舀水,就这样好不容易到了对岸。



当他们把钱递给船工,看似最平凡的中国老百姓,说出一番最不平凡的话:“你们是去抗日的,我也是中国人,也有一份抗日的责任,哪能要你们的钱,就算我为抗日出一点儿力吧!”

郝治平这个名字也是那天改的,原名“宾茹”改成“治平”,取意“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此后她更加坚定做一个女战士的决心。

历经千难万险,他们终于到了延安,和成千上万的有志革命青年一起参加到陕北公学集训,房子不够住要新盖,新炕需要人来焐干,夜里常常被冻醒,手上脚上都生冻疮。

仅仅只有16岁的郝治平,没有叫过一句苦,她告诫自己:“我是来抗日的,如果连这点苦都吃不了,还怎么抗日?”

几个月后,由于表现优异,十几岁的郝治平火速入党,被分配到抗大学习,而罗瑞卿那时任抗大副校长,他们的缘分就在此开始。



郝治平在抗大学习期间,中央决定将抗大搬到敌人后方,从延安到太行山,一路播种抗日火种。

但由于路途凶险,规定女同志不许去,这下郝治平也充满了疑惑,她本来就是来抗日,如今有宣传抗日的任务怎么能不让她去呢?

于是她气冲冲地找到分管领导郭林祥:“不是说男女平等吗?为什么不让女同志去?我保证不会做累赘。要不是为了抗日,我也不会来参加八路军共产党。”

从此抗大有了女兵连,到了晋察冀,郝治平被任命女兵连排长。

当时贺龙贺老总听说,罗瑞卿的抗大有女兵连,就想留下一部分女兵在敌后方工作,这下郝治平又不干了。

她想和连长一起去找校领导,说一说这个事,可碰巧副校长罗瑞卿不在,于是她们留下字条,表明要继续跟抗大走的决心。



估计当时的罗瑞卿也没想到,这会是他相濡以沫、共度一生的妻子,从抗大毕业后,表现突出的郝治平得到党的高度认可,得以到北方局党校继续学习深造。

首长的孩子“没面子”

罗瑞卿和郝治平结婚的第二年,他们的第一个女儿出生了。

孩子出生数天后,还在月子里的郝治平就遇到了敌人大“扫荡”。

得到消息后,部队要马上转移,没办法只能把孩子包起来,放在牲口驮架上的筐里,还在月子里的郝治平骑马走在队伍最后面。

一路上天上有炮弹,地上有追兵,为了躲避敌人,危急之下通讯员把孩子藏到路边的洞里,没想到那个洞会被一枚炮弹炸塌,等孩子被救上来的时候,孩子的呼吸已经很微弱了,郝治平抱着孩子,伤心地默默流泪。



最后还是他们借宿的房东家老太太,把孩子放在热炕头,不停地用手摩挲孩子,过了好一会儿,孩子“哇”地一声哭了出来,救了孩子一命。

作为母亲的郝治平都没有伤心的时间,匆忙给孩子吃了几口奶,就跟着队伍上路了。

这只是郝治平一边革命一边养育孩子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为了不影响革命,也为了孩子的安全,和千千万万的先烈们一样。

他们也曾把孩子托给老乡照顾,老乡们也都很愿意为抗日出一份力:“你们去打日本人吧,孩子交给我们。有我们在,孩子就在。”

虽然老乡们都会把他们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但是在没有任何通讯设备下,常年和孩子分离的痛苦,也远非我们现在能想象的。

罗瑞卿和郝治平共养育了8个孩子,其中长子是罗瑞卿和前妻所生,虽然他们参与孩子成长的时间不多,但家训会一直在孩子们心中。



据罗瑞卿长子罗箭回忆说:“其实父母对我们真正有影响,是进京后才开始的。”

罗瑞卿战争年代被誉为“不死鸟”,建国后他又被叫“拼命郎”。

1960年一年时间,罗瑞卿全年共处理文电3.6万份,平均每月3000份,每天100份,郝治平也是出了名的“工作狂”。

但他们教育孩子有自己的方法,首先他们会把“家训”贴在墙上:

“学习必须是最好的,中学不许谈恋爱,大学不许结婚”
“不许抽烟不许喝酒”
“一定要看《毛泽东选集》,要熟读《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后来他们八个子女个个成才的主要原因之一。



罗瑞卿和郝治平跟孩子们特别强调了这一点:所有儿女不可以靠父母的庇护生活,必须自食其力,如果不能自己奋斗,不管是谁“一律不给面子”。

关于“没面子”,长子罗箭也曾回忆说:他们兄妹在北京读书时,供给关系都是在学校,暑假会领伙食费回家,然后把钱交到大灶上,孩子们从来没跟父母一起吃过机关小灶。

我们家的孩子衣服也都是老大穿完给老二,老二穿完给老三,一个个往下传,裤腿都是一节节接出来的。

但罗箭骄傲地说:“虽然父母从来不给我们留面子,但作为罗瑞卿和郝治平孩子,我们觉得很有面子!”

“没面子”的孩子才争气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八个字足以概括: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有罗瑞卿和郝治平这样的父母,孩子们在润物细无声一样的影响下,自然会个个成才,成为国之栋梁。

1958年,高考物理考了满分的罗箭,被中国科技大学原子能专业录取。

三年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成立核物理系,从各大学招收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罗箭如愿以偿,成为新中国第一代自己培养的原子能专业人才。

次子罗宇,大校军衔。

三子罗原,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学位,后来成为北京一家公司的董事长。

长女罗峪田,女大校,退休前担任总参的某科研所所长。

次女罗峪书,核物理专家。



最小的女儿罗峪平又名罗点点,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毕业,后在总参谋门诊部有多年的临床和行政工作经验。

他们都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童年时期跟着父母四处漂泊,生活中充满了危险和不确定性。

但有这样的严格正统的家风把持,让罗瑞卿和郝治平的孩子们个个有出息,有成就,有贡献的。

结语:

从郝宾如变成郝治平,她真正实现了她年轻时救国救民的梦想,与开国大将罗瑞卿风雨相伴三十多年,一起为祖国奋斗一生。

这种奉献和克己精神值得我们钦佩和敬仰,为国家培养了出色的接班人更令人称赞!



如今已经101岁的郝治平,在子女们的陪伴下,慢慢走出罗瑞卿大将离开她带来的伤痛,对生活仍然保有热情。

老一辈革命者的政治觉悟和精神面貌,实在值得我们永远称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