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昕

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政教育的一大主力军,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及为其提供政治引领方面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进入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引领力的提升不仅仅体现在传统理论教育和价值观引导上,更需充分运用新媒体优势,提升自身思政教育引领力,更好地完成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

加强学习,提升自身新媒介素养

高校辅导员是与学生距离最近的一环,其是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引路人、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者、排忧解惑的知心朋友。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新媒体密不可分,因此辅导员的日常也需紧密贴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方式,注重提升自身的新媒介素养。新媒介素养包括技术应用能力、信息鉴别能力、教育引导能力以及持续学习能力多个方面。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辅导员自身的学习和积累,也离不开高校和社会为其提供平台和支持。例如,辅导员要熟练掌握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工具的使用要领和操作技巧,增强自身驾驭新兴媒介的能力;面对网络上错综复杂的各类信息,辅导员应培养较高的政治敏锐度和专业度,具备筛选、验证、整合信息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假;对于学生思政教育及日常行为的正确引导,辅导员需注重自身的理论学习,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多学多看、多思考、勤总结,用思想指导行动,为学生做好榜样。在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辅导员还可积极主动报名参加相关技能创新大赛,通过比赛方式促进技能的提升,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

搭建平台,构建网络思政教育专区

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受众人群是大学生,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微时代”的发展成长起来的青年人,互联网和微媒介是其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载体。因此,各高校应依托新媒体技术,积极搭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开设专门的区域和板块,为辅导员思政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例如,创建专门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由各学院辅导员通过轮班方式管理运营账号,管理员通过这些平台定期更新时政类内容,并对需要发布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分设不同专区进行发布,便于教师和学生浏览与查看;此外还可开设互动板块,鼓励学生就某一具体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增强学生参与度,对于学生关注度和讨论度较高的问题,可安排专人定期进行整理和分类,统计之后交由各学院的辅导员,让辅导员在之后的课程或实践中为学生进行答疑解惑,解决学生实际问题;除静态内容的及时发布外,还可开通抖音、小红书等短视频账号,通过拍摄制作一系列与思政教育相关的短视频,丰富思政教育形式,将思政教育穿插于学生日常生活中,让大学生能够在碎片化时间中接受思政教育,同时还可鼓励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参与短视频拍摄,便于构建贴近适合大学生群体的场景,更好地吸引大学生关注。

转变方式,开设“大思政课”

“大思政课”是区别于传统思政课的一种新模式,核心在于“大”,即要拓展大视野、拓宽大阵地、凸显大作为。在新媒体时代,辅导员应创新思政教育方式,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为思政教育提供更多样化选择。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辅导员需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解放思维、创新方式,可定期组织带领学生开展丰富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例如,在校内可组织学生开展主题辩论赛、专题演讲等活动,通过比赛方式使学生感受思政魅力;还可利用VR、AR等技术手段,还原书本上的真实场景,通过AI讲解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沉浸其中,增强参与感和体验感,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在校外可依托当地的红色旅游资源,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红色遗址等蕴含思政教育元素的场所,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主验证课堂上的所学所感,让社会大课堂切实成为思政小课堂的延伸阵地。除此之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网络平台中也有大量的思政教育相关资源供教师和学生选择,网络微课堂成为继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之外的另一思政教育重要阵地,辅导员可依托慕课、微课、云课堂等线上学习平台,利用新媒体技术,发挥网络课堂的优势,通过研讨式、案例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思政课程的主人,自觉主动地探索知识,大大提升思政课堂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

放眼未来,高校辅导员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主体力量,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榜样标杆,是大学生成长过程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因此,高校辅导员应更好更快地融入新媒体时代,用新媒体技术武装自身,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完成时代赋予的艰巨任务,最大限度发挥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更好地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作者系吉林农业大学团委干事、助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