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浦广场公园内发生一起因公共运动场地使用引发的冲突事件。事件涉及两家六口人,包括两名未成年人。事发后,警方介入调查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但因案件处理程序及细节存疑,引发当事人对执法公正性的质疑。

►事件经过◄

据当事人占女士陈述,2024年11月24日下午,她携两名未成年儿子(13岁、8岁)前往南浦广场公园打球。14时53分,季某、陈某夫妇(分别为某某力国际贸易公司法人及监事)携12岁女儿进入场地,要求占女士长子让出半块场地,遭拒后直接在场地中间开始打球。占女士称,季某多次将羽毛球击向其小儿子脚边,存在安全隐患,她上前劝阻时与季陈夫妇发生口角,随后冲突升级为肢体接触。





占女士称,争执中陈某先动手殴打她,季某及其女儿加入冲突,其长子试图阻止时遭季某用球拍击打头部致球拍杆断裂。冲突后被其丈夫、保安及路人拉开。占女士当晚在眼镜损坏的情况下完成笔录,此后多次要求重做未果。



►案件处理争议点◄

1、笔录程序问题

占女士称,案件承办民警以“非报案人”为由不予出具立案回执且拒绝重做笔录的申请。直至2024年11月28日补做笔录时,其明确表示“不和解”,但警方仍沿用此前模糊签字的版本作为主要证据。

2、未成年人权益保护

占女士长子三次配合调查时,派出所未允许监护人陪同,安排陌生人代为监护。其中一名陪同人员曾私下询问孩子隐私信息,引发家长担忧。

3、司法鉴定争议

2025年1月7日,占女士申请补充听力损伤鉴定,接到民警通知去鉴定机构提交材料,然而在鉴定机构工作人员听到占女士名字时却突然“拒绝接收材料”。其质疑相关人员与机构存在事先沟通。

4、行政处罚执行差异

2025年2月17日,占女士被突然传唤并处以5日行政拘留。其称警方在未提前告知的情况下扣押其手机,拒绝其联系律师请求,并施压要求和解。



处罚决定书显示,季某、陈某分别被拘留10日、5日,但季某当日未被收押。占女士质疑警方将其夫妇职业标注为“无业”与事实不符(季某为公司法人,陈某为某某射频技术公司员工兼某某力公司监事)。







5、未成年人处罚程序

占女士13岁长子被认定“违法”并要求签字确认。其丈夫称因担心孩子学业及家庭压力,被迫配合完成程序。



►法律程序与当事人诉求◄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拘留决定需书面告知被处罚人并保障其申辩权。占女士已提起行政诉讼,至今还未立案,并质疑警方在笔录签字、未成年人监护权、职业信息登记等环节的合规性。

►专家观点◄

法律界人士指出,此类案件需严格遵循程序正义,尤其是涉及未成年人时,应保障监护人知情权与陪同权。若当事人对执法程序存疑,可通过行政复议或诉讼维护权益。

目前,涉事单位及相关部门暂未对程序争议作出公开回应。事件引发公众对公共资源使用规范、执法透明度及未成年人保护的广泛讨论。

免责声明:本稿件内容由当事人提供发布,仅代表个人观点,与平台及媒体无关,如有侵权或不实信息可提供材料联系平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