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高血压研究所李燕教授基于IDACO数据库的最新分析成果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的一项大型研究揭示,动态血压监测中的“血压在目标范围内的时间百分比"(PTTR)指标,能够更精确地预测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风险,远优于传统诊室血压测量。这项由李燕教授主导的国际多中心研究,为202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血压管理新指南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本研究通过对IDACO数据库的1.4万人超过10年的随访研究,研究团队分析了来自14个人群队列的14230名参与者数据,首次系统评估了同时考虑收缩压和舒张压的PTTR指标与不良健康结局的关系。
研究采用2024年ESC指南的非高血压阈值
24小时动态血压<115/65 mmHg
日间<120/70 mmHg
夜间<110/60 mmHg
研究发现,仅有诊室血压在理想范围(120/70 mmHg)的未治疗患者中,只有约35%的人24小时动态血压达到最佳控制水平;而对于诊室血压正常但达到高血压标准(140/90 mmHg)的患者,这一比例降至仅13%。这一发现显示,单纯依靠诊室血压会导致大多数患者血压控制状况被误判,凸显了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价值。
研究结果显示:24小时PTTR的中位数为18%(四分位数范围5-33),相当于4.3小时(1.2-7.9小时)。在中位随访时间为10.9年的期间,死亡人数(N=3117)和心血管终点事件(N=2265)随着24小时PTTR四分位数的增加而减少,从每1000人年的21.3降至16.1,心血管终点事件从每1000人年的20.3降至11.3。对于全因死亡24小时PTTR的标准化多变量调整风险比为0.57(95%置信区间0.46-0.71);对于心血管事件为0.30(0.23-0.39)。对日间和夜间ABP、心血管死亡率、冠状动脉终点事件和中风以及亚组的分析发现了相似的结果。2024年ESC达标要求的PTTR对不良结果相对风险降低所需的值为60%(14.4-4.3小时),而2018年ESC/欧洲高血压学会达标的PTTR要求为18%。与24小时PTTR相比,诊室血压对大多数参与者关于血压控制的分类存在误判,这对临床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这项研究创新地将数学模型与临床观察相结合,不仅比较了新旧指南的临床意义,还量化了动态血压监测对风险评估的增值作用。数据显示,将PTTR纳入风险预测模型,能使15.2%的死亡风险和19.5%的心血管风险分类得到改善。
对于全球日趋严重的高血压防治工作,这一研究结果提供了改进高血压管理的新思路和新工具,动态血压监测提供的PTTR指标能够提供更准确的风险预测,帮助医生更精准地指导高血压治疗策略。有望实质性提高高血压控制率和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
李燕教授指出:“我们首次证实,以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为基础的PTTR指标,能够大幅提高心血管风险预测准确性,并为ESC新指南中更严格的血压控制目标提供了实证支持。这意味着临床医生应更多地依赖动态血压监测,而非单次诊室测量来评估患者血压控制状况。"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动态血压监测比诊室血压更能预测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该监测通过全天自动记录血压波动,克服单次测量的偶然误差,精准识别白大衣高血压(White Coat Hypertension, WCH)、隐匿性高血压(Masked Hypertension)。数据涵盖日常活动、睡眠等状态,真实反映血压节律,帮助评估药物疗效、优化用药时间,提升治疗精准度。无创便携的设计不影响生活,为心血管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李燕,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心血管内科学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血管检测中心及社区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高血压血压监测、血管结构与功能的临床与流行病学研究。承担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获得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上海市科技启明星及跟踪计划等项目资助。共发表SCI论文260余篇, 研究成果发表在Circulation、Hypertension等国际期刊上。目前兼任中国高血压联盟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及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委员会委员,国际高血压学会妇女与高血压委员会委员。受邀担任Blood Pressure杂志副主编,Journal of Clinical Hypertension杂志副主编,中华高血压杂志、Hypertension等国内外杂志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