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一则"中国成功试爆氢弹"的消息引爆全网,吓得网友连夜复习《核不扩散条约》。但真相揭开后,所有人都傻眼了——这根本不是核武器,而是一场被港媒《南华早报》夸张包装的"标题党"!



《南华早报》原文标题明明是"科学论文显示,中国试验非核氢弹",却被二次传播时硬生生砍掉"非核"二字,直接升级成"氢弹试爆"。实际试验的不过是个2公斤重的氢化镁爆炸装置,原理类似"煤气罐+温压弹"的组合:先用常规炸药引爆氢化镁,释放氢气后再与氧气剧烈燃烧,形成1000℃火球持续2秒。

笔者哭笑不得:"这要是真氢弹,1000℃连给它‘暖场’都不够!"要知道,真正的氢弹爆炸温度高达1亿℃,威力是这次试验的百万倍以上。更讽刺的是,火球持续2秒反而暴露了弱点——能量释放越慢,爆炸威力越弱,再拖久点干脆变"烧烤"了!



报道吹嘘爆炸威力达TNT的15倍,但专业人士一眼看穿玄机:这不过是利用了氢气"吃空气"的特性。传统炸药自带氧化剂,而氢化镁爆炸全靠掠夺空气中的氧气,相当于"薅氧气羊毛",自然比同重量TNT炸得更久。但要说军用价值?给温压弹当替补都不够格!

《南华早报》这波操作堪称"标题党教科书":先扒国内科技论文,再把"氢基爆炸"包装成"氢弹",最后配上蘑菇云图片。这种"学术→热搜"的流水线,已不是第一次:此前该报还炒作过"中国死星武器""反导雷达100%拦截",结果全是断章取义。



笔者评论:"下次是不是要报‘中国研发太阳’,结果发现是手电筒?"国防科技进步固然振奋人心,但把实验室成果夸张成"战略武器",不仅误导公众,更可能引发国际误判。"爆料博眼球是自媒体干的事,正规媒体该有底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