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被砍伐后却无人耕种的农田吗?在贵州赤水,一场轰轰烈烈的"退林还耕"运动,正上演着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剧:曾经茂密的竹林被砍伐殆尽,却只换来一片片荒芜的土地。

央视近期点名批评这一"整改复耕"行动,揭开了基层形式主义的又一面纱。

这究竟是保护耕地的决心,还是对自然资源和民生的双重浪费?



形式主义下的"开天窗"

说起赤水的"退林还耕",真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表面工程"。

想象一下,工作队浩浩荡荡进村,打着"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的旗号,大刀阔斧砍伐竹林,村民们还以为要迎来一场振兴乡村的新变革。

然而…就没有然后了!政府工作人员离开后,竹林被砍了,耕地没跟上,最终变成了一片荒地,连野草都懒得生长。



央视记者实地走访发现,赤水多地的"退林还耕"工作几乎都是这样的"半拉子工程"。

砍完竹子后,该清理的竹根没清理,该平整的土地没平整,该引入的灌溉系统没建设,原本郁郁葱葱的竹林变成了不毛之地。

这哪是什么复耕?简直就是在糟蹋地!几代人精心培育的竹林资源,就这样被草率地毁掉了,换来的却是无法耕种的荒地。



更令人震惊的是,数据显示,赤水市已整改的林地中,有超过40%处于撂荒状态。

这些地方既不能种竹子(因为已被砍伐),又没法种粮食(因为未完成复耕准备),简直是典型的"开天窗"式治理——表面上拆了"违建"(竹林),却没有建起"新房"(耕地)。

春种秋收的农业周期被彻底打破,土地撂荒不仅没有增加粮食产量,反而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

这种只求速度不求实效、只重形式不重结果的做法,不正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集中体现吗?"退林还耕"变成了"毁林致荒",令人不禁扼腕叹息。



忽视了"中国竹都"的特色

了解赤水的人都知道,这里可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竹都"。一入赤水境内,映入眼帘的便是连绵起伏的竹海。这里的竹文化已有数百年历史,早已融入当地人的血脉之中。

竹产业在当地GDP中占比超过60%,几乎每家每户都与竹子有关。从竹笋采摘、竹材加工到竹编工艺,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支撑着整个赤水的经济命脉。



可政策制定者却似乎对此视而不见,硬是要把这些竹林地改成耕地,仿佛在沙漠中执意要挖出一汪清泉。

笔者找到了一组数据:赤水市竹林面积约47万亩,年产竹材150多万吨,产值超过20亿元。按每吨竹子市价500元计算,这可是当地农民的"绿色银行"。

春天挖笋、夏秋砍竹,年复一年,生生不息。一亩成熟竹林每年可产生3000-5000元的纯收入,这在农村已是不错的经济来源。



现在竹林被砍,农民失去收入来源,更讽刺的是,这片被砍掉的竹林地多为陡坡地,根本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即使强行复耕,产出也极为有限,经济效益更是无法与竹产业相提并论。

没错,粮食安全很重要,但在寸土寸金的赤水山区,把能产生高效益的竹林改成低产的耕地,这不是南辕北辙吗?这就像强迫一个会写代码的工程师放下电脑去挖土一样不合情理。

政策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但若不顾地理条件和经济规律,最终只会导致资源浪费和民生困境,这样的政策执行显然需要反思和调整。



民生与生态的连锁反应

赤水的"退林还耕"带来了双重损失:既伤了民生,又损了生态。这场本应保护耕地资源的行动,正在演变成一场伤害当地百姓和自然环境的闹剧。

先说民生。竹林被砍后,当地农民一下子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有数据显示,赤水市有近7万户农民依靠竹产业维生,人均年收入中有60%来自竹子。

农户们世世代代与竹共生,依靠砍伐成熟竹子、挖掘春笋、加工竹制品等多种方式获得收入。竹子是他们的"摇钱树",更是生活的依靠。现在竹子没了,地又种不了,这不是直接把农民往返贫的道路上推吗?



许多家庭收入锐减,生活陷入困境。更雪上加霜的是,一些农户还借贷投资了竹产业相关的设备和技术,如今竹林没了,债务却还在,负担更是沉重。

再说生态。赤水位于长江上游,竹林覆盖率超过80%,是天然的生态屏障。竹子根系发达,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一片成熟的竹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近10吨,释放氧气约13吨,是名副其实的"绿色肺"。

而现在,大片竹林被砍伐后,不仅没有种上庄稼,反而因为土壤裸露增加了水土流失风险。特别是在赤水这样的山区,雨季来临时,没有竹根固土,山体滑坡、泥石流的风险大大增加。



在赤水这样的山区大规模砍伐竹林,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影响长江上游的水质和水量调节功能。大雨时水土流失严重,干旱时又无法保水,本应是水源涵养地的山区,便成了水旱灾害的源头。

这哪是什么"增加耕地"啊,分明是在毁掉土地的生产力!短期内也许能应付上级检查,长远来看却是在透支生态资本,未来需要付出更大代价来修复。

当农民的腰包和山区的绿色屏障同时受损,这样的政策执行方式值得深思。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何共赢?

面对赤水"退林还耕"的困境,我们需要寻找一条能够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道路。

应该重新评估竹林的综合价值。竹林不仅有经济价值,还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研究表明,一亩竹林每年可以固碳3-5吨,相当于3-5亩普通林地的固碳能力。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竹林的价值更加凸显。



可以探索"竹林经济"的升级版。比如发展"竹下经济",在竹林下种植中药材、食用菌等经济作物;发展竹产品精深加工,提高竹产品附加值;开发竹文化旅游,让竹子"站着"也能创造更多价值。

赤水已有一些成功的尝试。如某村通过发展竹编工艺,将普通竹子变成了高附加值的工艺品,农民收入比单纯卖竹子提高了3倍多。另一个村则发展了"竹林药园"模式,在竹林下种植天麻等中药材,实现了一地双收。



政策制定应更加灵活多元。对于确实需要整改的地块,可以采取渐进式的方法,而不是一次性砍掉所有竹子。比如可以分批次整改,先在部分地区试点,总结经验后再推广。

政策落地需要因地制宜,既要尊重自然规律,也要尊重经济规律。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砍了竹子荒了地"的尴尬局面。

真希望相关部门能认真反思赤水的教训,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注重实际效果,而不是简单地完成任务。毕竟,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