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在深蓝色的印度洋海面上,“蛟龙”号搭载潜航员傅文韬、赵晟娅和科学家胥维坤,完成了载人深潜共享航次首潜。此航次作业节奏紧凑,六天七潜,平均深度超过3000米。随着“蛟龙”深潜,在挺进深海的进程中,青岛已走在全国前列。



在近期开展的载人深潜共享航次中,“蛟龙”号被回收到“深海一号”船。李勋祥 摄

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更远、更深”一直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尤其是随着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储量巨大的深海矿产资源含有高科技产品必不可缺的材料,关乎产业培育、升级,日益成为关注焦点。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写入其中,将其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赛道,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并列,标志着这一领域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深海开发的“新时代”来了。

对这片万亿产业新蓝海,青岛早有谋篇布局。在“10+1”创新型产业体系规划中,青岛提出超前发展一批未来产业。其中提到,要推动技术相对成熟的深海开发短中期内规模实现倍数级增长。构建“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当中也明确,超前布局深海开发这个未来产业。从深海开发全产业链来看,深海装备制造、深海资源开发、深海生物资源利用等方面都有望成为先行赛道。而在相关方面,青岛的成果已经不在少数。

前瞻布局,青岛将深海开发列入未来产业重点培育,就是要发挥海洋名城在科研和产业方面的基础优势,塑造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基础雄厚,青岛走在前列

根据海水深度,海洋可以分为浅海和深海两个区域,深海通常指水深超过200米的海域。地球表面超过70%被海洋覆盖,水深超过200米的深海区域更是占了海洋总面积的95%。

深海区域是一个巨大的“资源盲盒”,蕴藏着巨量未开发的资源:镍、钴等多金属结核,富有铜、黄金的海底硫化物,清洁能源“可燃冰”、深海油气田、生物资源……以“可燃冰”为例,据科学估算,全球可燃冰储量可能达到2.1万亿吨。通俗理解,深海开发,就是要用高科技的手段,把这些资源“捞”上来。

既有经济意义,又有战略意义,深海是未来国际竞争的主战场,也是国内沿海城市纷纷发力的新领域。如何判断城市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水平?专利或许是一个可量化的指标。近日,青岛市科技局牵头编写的《深海开发科技创新调研报告》对此进行了统计。

从专利申请人所在地市看,在深海矿产资源开发领域,青岛的专利申请量位居全国首位。其中,中国海洋大学在该领域的专利申请量达110项,全国最多;在深水油气开发领域,青岛的专利申请量位居全国第三,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代表的高校在采油树、数字孪生等“软硬件”方面均表现不俗;在深海生物资源开发领域,青岛有效专利数量超过200项,在全国各大城市中遥遥领先。其中,5家驻青高校院所进入了该领域专利申请前10位。

领先的专利数量代表着前沿的开发实力。其中,摸清深海矿产资源“家底”是开发资源的前提,这也是青岛率先入局的优势所在。自2011年至今,作为国内最早从事深海稀土资源勘查研究的单位,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已组织开展了13个大洋稀土资源调查航次(段),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发现了大面积富稀土沉积,编制了国际上第一个深海稀土勘查标准,在全球圈划了多个深海稀土“远景区”。深海基地则从政策法规研究、数据管理和共享服务、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为深海开发提供支撑和保障。

硬核装备是“认识”深海、进入深海的“必需品”。除了此次挺进印度洋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深海基地还拥有潜龙系列AUV(自主式水下航行器)、海龙系列ROV(无人遥控潜水器)等深海装备;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的4500米级“发现”号ROV、崂山实验室万米级“海燕”滑翔机等装备,也代表着青岛在深海观探测方面的实力。

此外,哈工大青岛基地正面向深海矿产开发,开展6000米深海表生矿产AUV集群高效精准探测技术、重载多探测节点及水下光缆阵列深海快速穿梭布放技术、深海探测打捞一体化作业技术研究与工程化应用;山东科技大学重点攻克深海探测传感器和高端仪器装备,提高深海开发过程中的环境感知与探测能力,推动深海装备向智能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在深海开发领域率先入局,青岛较强的“基础优势”是发展的底气。

人才汇聚,发展“后劲”十足

深海开发的过程中,作业安全与生态保护备受关注。例如,深海采矿引发的“羽流扩散”是影响作业效能与生态安全的核心问题。最近,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海洋工程地质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刘晓磊在该领域实现了突破,为深海采矿“羽流扩散”的预测与环境风险评估提供了创新性理论支撑。

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深海开发必然也是人才密集型产业。在青岛,以李华军、王军成等院士团队为引领,人才梯队日益完备,让深海开发产业有了“源头支撑”,发展“后劲”十足。

进入深海,中国海洋大学何波团队深耕AUV领域,在动态避障方法、导航技术、控制方法、自主决策、海底目标识别与路径规划方法等方面经验丰富。飞马滨(青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刘羽菁团队则深耕网箱清洗水下机器人、智能清洗检测机器人等方向;

探测深海,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刘世萱团队致力于智能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洋资料浮标、海洋传感器研究,在传感器、浮标等核心装置上成果丰硕。青岛科技大学王景景团队聚焦于深海通信技术与装备智能化研究,涉及水下高速无线通信技术、水下声呐图像目标检测、水声通信、水下传感网络等;

开发深海油气,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是全国排名第一的“双一流”建设学科,以学科汇聚人才,孙宝江等专家团队在海洋深水钻探井控关键技术与装备方面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有人才,有成果,还需要科技企业的承接与参与。近年来,无论是亚洲首艘圆筒型FPSO、世界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等深海油气资源开发装备,还是我国首座自主研制的大型全潜式深海智能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深蓝2号”网箱在青岛顺利出坞,都离不开企业引领。

在青岛,蔚海明祥、海山海洋、森科特等重点企业,产品涉及水下滑翔机、Argo浮标、水下作业机器人等多个方向,让进入深海“畅行无阻”;海研电子、青岛国数、经海仪器、青岛泰戈菲斯、道莅智远等重点企业,遍布惯导、声呐、温盐深(CTD)等传感器关键技术研发领域,开发的产品纷纷实现国产化替代,让“探海”更加灵敏。

既有“大装备”,也有“小而美”,在深海开发的细分赛道中,青岛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方面优势显著:蔚蓝生物在酶制剂领域堪称引领、博益特的壳聚糖产品“术益纱”实现国际领先水平、海大生物是海藻肥料制造业的“单项冠军”、明月海藻的海藻酸盐产能全球第一、英豪集团的虾青素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达57%、琅琊台的小球藻加工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约为30%……据粗略估算,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领域,青岛相关高企总营收已达50亿元,企业专利申请量位于全国首位。

竞争激烈,还需扩大优势

放眼国内外,强化深海开发已经成为“必选动作”。美国、英国、日本、挪威等国家依靠深海装备产品成熟度,占据全球多数市场份额,新技术不断涌现,装备向智能化、绿色化、原位化发展。

在国内,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未来产业实施意见,提出推进深海等未来空间产业发展,打造深海油气水下生产系统等标志性产品;科技部牵头组织实施“深海和极地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仅“十三五”期间,我国深海技术与装备经费投入就超过百亿元。

目前,上海、深圳、武汉等地都已将深海装备作为先导产业、未来产业加快布局:上海布局“深海探采”,重点发展深海资源勘探开发、水下机器人、深潜器等装备;深圳布局“深地深海”,重点发展深地矿产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深海智能感知等领域;武汉布局“三深”(深海深空深地),重点发展运载探测装备系列化和配套能力……

群雄逐鹿,青岛要在深海开发领域扩大先发优势,关键是要实现创新引领,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例如,当前,全球范围内尚未出现商业化的深海开采平台工程应用实例。青岛若能发挥科研优势,率先通过成果转化实现技术落地,便可以在全球深海开发领域“再下一城”。

但也应当看到,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深海矿产开发目前处于前端关键技术攻关及装备研发、验证阶段,且在产业链“后端”,缺少龙头企业引领。进一步发挥产学研协同的优势,青岛要在探测设备、配套设备等关键元器件方面进行突破,在技术方案制定、关键设备研发、系统可靠性测试、环境影响与修复研究等方面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与验证。

对此,青岛市加强谋划、主动布局,制定的深海开发科技创新三年行动方案将于近期出台。该方案聚焦关键技术、创新平台、重点项目等方面精准施策、靶向发力。

例如,要抓好深海开发技术研发。坚持项目化、清单化推进,重点研制深海观探测、深海环境监测、深海水下生产系统等装备,提升深海开发通用技术能力;推进深海微生物资源利用,促进深海酶的遗传资源筛选与商业化应用;加快深海开发数字化技术研发,形成绿色、安全、高效、智能、可靠的深海开发系统解决方案,争取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

再如,要构建深海开发平台体系。当前,青岛已有国家深海基因库、深海标本样品馆、深海大数据中心等深海国家三大平台,还要统筹利用好山东大学海洋微生物组数据库、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深远海资源保藏与环境模拟中心等各类平台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深化涉海创新平台、装备制造企业和场景应用企业之间紧密合作,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增强深海开发产业竞争力。

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青岛将通过深海开发“先手棋”,全面提升海洋科技自立自强,做好经略海洋这篇蓝色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