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老话“三月怕廿七”,明日三月廿七,究竟怕什么呢?看老祖宗咋说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农历三月已经接近尾声了,即将进入农历四月。农历四月有很多好听的名字,如槐月、孟夏、梅月、余月等。其中,梅月是因我国南地进入梅雨季节而得名。
明天就是农历三月廿七了,在民间有“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的讲法。其中,“三七”就是指农历三月逢七(初七、十七和廿七)的日子。
那么,民间说法中的“三月怕廿七”,究竟怕什么呢?下面来看看老祖宗是咋说的!
农历三月廿七祭祀七殿泰山王:
农历三月廿七被认为是七殿泰山王的诞辰日。民间传说中,七殿泰山王掌管“热恼大地狱”,但同时也被视为财神之一。人们会通过祭祀活动祈求平安顺遂、家宅兴旺。例如,人们会在这天吃猪头肉,象征好运和顺心;吃羊肉,寓意富足等。
今年农历三月廿七这天是“危日”:
民间像举行婚礼、建房、开业、动土等一些活动时,一般都会选择一个吉利的日子,让活动更加顺利。因此,我们能够在日历上看到写满了各种择日信息,目的就是趋吉避凶、祈福禳祸。
今年的三月廿七这天的干支日期是乙巳年、庚辰月、癸亥日,对应“建除十二日”中的“危日”。
在我国传统的建除十二日中,“危日”属于“黄道日”,但因其气场不稳定,总体上不适合进行重要活动,需谨慎处理事务。“危”有危险、不安稳之意,象征着潜在危机或不稳定状态,处于五行之气转换或冲突节点。
那么,老话说“三月怕廿七”,按民间信仰和习俗中的说法,究竟怕什么呢?下面具体来看!
一、不宜婚嫁和远行
当然,这种说法是旧时民间的说法,人们认为“危日”有不安稳之意,因此,人们认为这天不宜远行、不宜纳财、不宜嫁娶、不宜栽种、出行需谨慎等等。
我们现在虽然不再特意去相信这些了,但作为旧时民间习俗和信仰来了解一下还是可以的,没有必要非得照做,但也没有必要去排斥。
二、既怕晴天,又怕降雨过多
这种说法看上去有些矛盾,晴天也不好,下雨也不好,这主要是古人受“未雨绸缪”和“居安思危”的观念影响。
老话说“天旱防雨涝,雨涝防天旱。”出现旱灾的时候,不要全部心思都用在抗旱上,还要做好防范“旱涝急转”的准备。否则,突遇暴雨,一夜之间田间又涝了,我们没有做好准备,作物又被淹了,损失进一步加大了!
民间谚语说“三月怕三七,有雨忧无雨愁”,意思是说,农历三月的初七、十七、廿七这三个“逢七”的日子,如果这三个日子不下雨,那么就预示会出现春旱的情况;但这三个日子降雨过多也不是好的预兆,则可能导致洪涝或作物病害。
所以,有了“既怕晴天,又怕降雨过多”的讲法。降雨过多,需防涝灾,影响播种和作物生长;晴天,可能引发旱情,需提前灌溉。
三、怕刮风和旱涝急转
谷雨时节不仅秧苗初插、新种作物播种的关键时期,还是小麦、油菜、棉花、果树等生长的关键期,这个时候最怕出现“刮大风”和“旱涝急转”的天气。
因为,刮大风可能会吹倒小麦,使其出现倒伏的情况,不利于后期收割和降低减产。并且,刮大风,还可能会刮伤果蔬枝叶、吹落花果影响长势和产量。另外,还可能掀翻大棚、吹断幼苗,不利作物生长。
此外,谷雨时节刮大风还往往预示着夏天可能暴雨天气多,易引发洪涝。例如,在民间就有“谷雨南风起,三伏多暴雨”、“清明怕晴,谷雨怕风”等民谚,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除了防范大风天气以外,还要防范“旱涝急转”。
谷雨之前我国广西、山西、陕西、河南、山东、重庆等一些地区是比较干旱的,谷雨之后,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暴雨或者冰雹的天气,缓解了一些地区的旱情。
从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上来看,预计未来几天,我国江南、华南等地降雨将比之前明显增多。尤其是22-25日、26-28日及30日前后,我国江南中南部、华南以及西南地区东部等地将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或大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所以,提醒农人要防范“旱涝急转”,本来前期由于干旱作物就比较脆弱了,再来个涝灾,危害就更大了,提前做好准备,使损失降到最低。
四、怕过多食用油腻和辛辣食物
农历三月廿七,通常是在立夏前后,温度可能会逐渐攀升,天气越来越热了。这样一来,人们难免会出现烦躁上火和食欲不振的情况。
所以,我们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选择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应避免或者少吃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
总之,老人说的“三月怕廿七”,主要是怕这天刮大风和旱涝急转,不仅影响作物生长,还可能会延误播种,给农人带来较大的损失!
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您认为古人说得有道理吗?期待您的评论,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