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黎志飞 □刘航
责编|王蓉
正文共2988个字,预计阅读需9分钟▼
在川南丘陵深处的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李林蔚已背着装满法律文书的公文包,沿着沥青路精神抖擞地走向司法所。
这条他走过十五年的乡间小道,见证着李林蔚这位基层司法工作者,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作为威远县严陵镇司法所所长和县法学会法学咨询专家,他用沾满泥土的双脚丈量法治为民的深度,以浸透汗水的卷宗书写司法为民的温度,在基层法治建设版图上,刻画着新时代司法行政人的精神图谱。
司法为民的淬火之路
2010年,李林蔚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威远县司法局碗厂司法所的一名基层干警。
初到碗厂司法所工作,李林蔚在下村走访时遇到一位老人,老人因土地纠纷奔波了数年,攒下的信访车票摞起来有词典厚,却始终没走对法律程序。了解到情况后,李林蔚当即联系县法律援助中心,带着律师三进村委会厘清承包合同。
当终于拿到盖着红章的调解协议书的那一刻,老人不断感谢的话语让李林蔚至今记忆犹新。李林蔚动情地回忆道:“那一刻我在想,对我们来说比较简单的问题,对他们来说却是天大的事。这让我感受到了作为司法行政人所担负的使命感,也更加坚定了我‘司法服务民生’的信念。”
在基层司法所工作的这些年中,李林蔚遭遇过不少职业生涯的“挑战”。面对因征地补偿纠纷堵在镇政府门口的20多位村民,这个法律科班出身的法律工作者发现:“书本知识在现实面前显得那么苍白。”这时,他就记得老所长的话:“基层法治是门手艺活,得用耳朵听、用心量。”
于是,连续三周,他白天挨家挨户走访,夜晚研读《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在煤油灯下绘制出纠纷地块的权属关系图。当他把用红蓝铅笔标注的法律意见书交到村民手中时,那位带头闹访的老汉红着眼眶说:“李干部,我们信法。”
正是这种“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的实践,让李林蔚完成了从法学毕业生到司法所所长的蜕变,从司法所所长到县法学咨询专家的升华。
2024年,李林蔚正式被聘为威远县第二批法学咨询专家,他明白,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学咨询专家,必须具备扎实的法律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他不断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法律素养。同时,将自己在司法所工作中积累的实践经验运用到法学专家咨询工作中,为群众提供更加精准、专业的法律服务。
2024年10月,威远县某装修公司因资金链断裂,导致6家装修工程未完工,同时拖欠了供应商货款和工人工资。这一事件引发了群体性的不满和恐慌,极有可能演变成一起严重的社会事件。得知情况后,李林蔚作为法学咨询专家迅速介入,利用自己的法学专业知识,对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引导各方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在他的耐心调解和悉心指导下,最终各方达成和解协议,有效避免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扎根基层司法所多年,李林蔚始终以对司法行政工作的执着与热忱为笔,书写着平凡岗位上的不凡篇章。无论是走街串巷开展法治宣传,还是担任村社法律顾问,抑或解答法律咨询、参与矛盾纠纷调处,他始终以专业的知识热情为群众排忧解难。面对生活困顿的刑满释放人员,他主动协调各方资源,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住房等实际问题,用行动为他们点亮回归社会的希望之光。
“枫桥经验”的新时代答卷
基层矛盾纠纷往往呈现表象规模小、影响微的特点,但实则与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连。许多易被忽视的平常矛盾,若处置不当极易激化,引发更大社会问题。
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李林蔚摸索出独具特色的“三维调解法”——时间维度上建立纠纷预警机制;空间维度上打造“15分钟法律服务圈”;主体维度上培育“法律明白人”。
2024年,威远县某村民龙某雇请同村陈某等人,前往邻村协助砍伐桉树。作业时,因夹木器驾驶位视线盲区,操作人员未察觉砍伐中的陈某,致其头部重伤,经120抢救无效离世。事后,双方就赔偿标准、金额协商无果,矛盾一度趋于升级。
面对一触即发的矛盾,李林蔚迅速介入,一方面组织团队向涉事双方深入阐释法律法规与政策要点,厘清权利义务;另一方面巧用“背靠背”调解法,搭建沟通渠道,引导理性诉求。经两日两夜的多轮协商奋战,促使双方就赔偿金额、方式达成一致,成功化解这起民事纠纷,将不稳定因素消弭于萌芽,切实保障群众权益。
李林蔚认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核心在于“预防为主、调解优先、群众参与、法治保障”,通过自治、法治、德治的融合,构建矛盾化解与基层治理的良好格局,而普法则是构建该格局的“地基”。
只有让群众真正听懂、学会、用好法律,才能真正实现治理目标。因此,他在开展法治宣传前,都会先思考不同群体的年龄结构、工作性质、信息获取习惯等,再有针对性地定制普法内容。
针对农民群体,李林蔚结合农村实际情况,重点普及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宅基地管理等。他通过案例讲解、法律咨询等形式,让农民群众更加直观地了解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针对儿童群体,李林蔚注重在校园讲授网络安全课时兼顾趣味性与教育性。他利用动漫形式的普法小视频、漫画等素材,将现实中发生的真实案例与学生互动问答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和兴趣度,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法律知识,培养他们的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
法治中国的基层探索
人民调解能手、优秀第一书记、内江市政法先锋……李林蔚多年的努力工作收获了不少荣誉。但他深知,作为基层司法行政干部,不断提升团队协同能力才能在法治中国的建设道路上走得更深更实。
近年来,“传帮带”成为他工作的重心。“法治中国的根基在基层,血脉在群众。”李林蔚常对年轻同事说,他注重对年轻干警的实践锻炼,通过带他们参与纠纷调解等实际工作,培养“多看、多听、多学、多思考”的习惯,帮助他们熟悉基层司法所的社区矫正、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业务流程。同时,他提醒年轻干警加强高频问题的法律法规学习,夯实理论基础,并在法治宣传、社区矫正、矛盾调解等具体工作中给予业务指导,推动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快速适应一线工作。“不断提升自身法治素养,以适应新变化、迎接新挑战,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李林蔚表示。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李林蔚将目光投向更宏大的法治图景:针对农村“三块地”改革中的法律真空地带,他组织干警深入各村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情况调研,形成法律意见书、补偿标准等法律标准文件;面对电信网络诈骗新态势,李林蔚主推源头预防与精准普法;针对高发领域(如校园、职场),他积极主动沟通,开展进校园、进企业、进乡村等反诈宣讲……
为了让群众“少跑一公里”,他调动司法行政干部、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等群体,实现“一村一法律顾问”,为群众在“家门口”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和普法宣传等服务,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不断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
暮色下的严陵司法所办公室,李林蔚正在整理次日需要调解的案卷。墙上挂着“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的牌匾,柜子里装满写着各种问题的纸条:王大爷的宅基地界址、李婶子的赡养费计算、留守儿童监护权……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法律诉求,正是基层法治最生动的常态。
李林蔚相信,每解决一个法律问题,就播下一粒法治种子;每培养一个“法律明白人”,就点亮一盏法治明灯。这星星之火,终将汇成法治中国的璀璨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