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今年世界读书日主题是“阅读:通往未来的桥梁”。
中国吉林网推出的世界读书日特别对话,自然也与阅读有关,我们的特邀嘉宾,是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组长、民俗文化学者曹保明老师。
最近一段时间,曹保明老师特别忙碌,“我有几本新书将在5月举办的第二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上亮相,内容都是讲述东北故事、东北往事、东北手艺,还有吉林味道、冰雪文化等等,最近,我也在为此做相关的准备工作。”
说起书籍,聊到阅读,曹保明老师打开话匣子。
“现在很多人说,手机主导了我们的生活,大家平常已经离不开手机了,所以很少阅读。但我觉得这是一个表象,其实阅读是时刻存在的。”曹保明老师说,在他看来,生活的本质离不开对自然历史和文化的索取,这种索取本身就是已经超出了手机的限制,也就是说阅读是随时存在的。
“也有人说,书籍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已经逐渐被淘汰了,这些也是错误的。我恰恰认为,其实读书的时代回来了。”曹保明老师说,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沉淀下来,思考知识本身给大家留下的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就是“知识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书本和社会实践”。
“现在很多人只把社会实践看作是需要去索取、去学习的知识的来源,却忘记了书本所记载的历史。”曹保明老师说,“其实,书籍是人类几千年来生存实践积累的精华,书籍的出现把人类创造的文化保护住了,不再流失了。所以我们在很多时候,是要不断回头去翻书的,现在图书馆也好,很多学者、普通读者也好,他们都要保存大量的纸质读本以供随时翻阅、查找相关的知识。”
“可能大家都会发现,最近几年,社会上的图书博览会越来越多了,像是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现在一年举办一次,还有很多小型的书博会,现在一年举办2次、3次、4次……图书博览会举办得越来越多的原因,就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书本与社会、与生活、与生产不可分割。”曹保明说,在这个基础上,人们越来越渴望与书本对接,“比如,我们有时候是把手机打开了,但其实是要搜索巴尔扎克说什么,《老人与海》写了什么,我们某段历史是怎么记载的,四大名著中的内容,很多神话传说都是如何记载的……这些其实都是书籍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我们回头来看待知识的来历。”
在曹保明看来,当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发展变化得越来越快的时候,人们就会更加渴望书籍的陪伴,“就像之前说的,比如,我们要找一个知识的答案,可以去找一本书,可以到图书馆、到新华书店、到大学图书馆……我们总不能完全依赖手机,就是现在非常火爆的AI,它依然代表不了人的思想。”
访谈的最后,曹保明说:“书籍没有离开我们,书籍是人类最亲切的伙伴,书籍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认识到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以及我是谁。我觉得书一直在支撑着、在引导着、在伴随着我们的生活,从历史走到今天,又从今天走向未来。”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王昕 殷维 文/摄
视频 李易书
后期 王禹
点击下方图片免费领取
第二届东北书博会专属福利!
1000万高德打车券!
来源:中国吉林网
编辑:刘星彤 审校:熊一黎
主编:曲翱 监制:陈尤欣
点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