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有人说,辛辛苦苦一辈子,就给银行打工了,而到最后,房子居然还不是自己的?这个话到底对不对呢?关于商品房,“70年产权”的争议,一直以来备受大家的一个关注,许多人误认为“产权到期后房子将被国家收回”,但根据现行法律框架,实际情况远非如此。



房子70年产权到期,最后归谁?国家明确规定,房产证别乱写名字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房子产权的一个问题。

一、产权本质: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

我国实行“房地分离”制度,房屋产权包含房屋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两部分:

1. 房屋所有权:自房屋竣工之日起,购房者即取得永久性所有权,不受土地使用年限限制。只要房屋未灭失,所有权始终归业主所有。



2. 土地使用权:住宅用地最高使用年限为70年,到期后需续期。这一规则源于《民法典》第三百五十九条,明确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到期后“自动续期”,但续期费用需依法缴纳或减免。



关键区别:

土地归国家所有,使用权可出让;房屋归个人所有,无期限限制。

产权到期后,国家收回的是土地使用权,而非房屋本身。例如,若房屋因设计寿命(通常70年)到期而无法居住,业主仍需自行拆除,但土地使用权到期后仍可申请续期。

二、产权到期后如何处理?国家已明确规则

根据《民法典》及《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产权到期后存在以下两种路径:

1. 自动续期: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到期后,业主无需主动申请即可续期,但需补缴土地出让金。具体费用标准尚未明确,可能参照当地基准地价或房屋评估价确定。



2. 国家收回:若业主未申请续期,或因公共利益需要(如城市规划调整),国家可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但需对地上房屋按市场价补偿。

争议焦点:

续期费用:目前法律仅规定“缴纳或减免”,具体细则尚未出台。有专家建议参考日本“象征性收费”模式,或根据房屋剩余价值比例缴纳。



集体决策难题:若业主分散且对续期费用意见不一,可能影响续期流程。未来需通过立法明确协商机制。

三、房产证登记:名字写错将引发重大风险

房产证上的名字直接决定房屋所有权归属,若登记错误或未及时变更,可能导致以下问题:

1. 继承纠纷:未登记为共有产权人的一方可能无法主张继承权。例如,夫妻共同购房但仅登记一方名字,离婚或去世时易引发争议。



2. 交易风险:若产权人去世且未办理继承登记,房屋无法正常交易。根据《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需先完成继承公证或诉讼程序。

3. 税费争议:共有产权人未明确份额时,可能因税费分摊比例不清晰产生矛盾。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

房产证登记需严格遵循《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确保权利人信息准确。

我们在买房子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第一:核实剩余年限

购房时要求开发商提供土地出让合同,确认实际剩余使用年限。



第二:规范产权登记

共有产权需明确份额,避免遗漏共有人;及时办理继承、赠与等变更手续。

房屋70年产权到期后,房屋所有权仍归业主,但土地使用权需续期。这一制度设计既保障了公民财产权,也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留出空间。购房者需理性看待“产权缩水”问题,同时重视房产证登记的法律效力,避免因疏忽导致权益受损。未来,随着政策细则的落地,农村与城市的土地价值分配机制将进一步优化,房产市场的稳定性将显著增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