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残春之啼杜鹃

春风吹雨过前川,芳草萋萋啼杜鹃。

落尽梨花人未觉,满城榆火禁寒烟。

首句 “春风吹雨过前川”:开篇描绘了一幅春风携雨,淅淅沥沥掠过前方山川的画面。“春风” 点明了季节,给人一种温暖柔和之感,而 “吹雨” 则增添了湿润的氛围,“过前川” 使这一景象具有了动态感和空间感,仿佛风雨在广袤的天地间缓缓移动,为全诗奠定了清新而略带惆怅的基调。

次句 “芳草萋萋啼杜鹃”: “芳草萋萋” 描绘出芳草繁茂、绿意盎然的景象,展现出春天生机勃勃的一面。然而,紧接着 “啼杜鹃” 三个字,打破了这份宁静。杜鹃鸟的啼叫,在传统文化中常常被赋予哀怨、思念等情感内涵,如 “望帝春心托杜鹃”,它的啼鸣往往暗示着某种哀伤或离别的情绪,与前面的美好春光形成了一种情感上的反差。



第三句 “落尽梨花人未觉”:此句写梨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全部飘落。“落尽” 二字,强调了梨花凋零的彻底,有一种繁华消逝的落寞感。“人未觉” 则进一步突出了时光流逝的悄然无声,人们沉浸在生活中,竟没有察觉到这美好的春光已在不知不觉中走向衰败,增添了一种淡淡的遗憾和惋惜之情。

末句 “满城榆火禁寒烟”: “榆火” 指古代在寒食节之后,宫中钻榆木取火,然后赐予近臣,民间也随之举火,称为 “榆火”。“禁寒烟” 表明寒食节期间禁火,一片无烟的景象,而到了寒食节过后,满城燃起榆火。这句诗既点明了时间是寒食节过后,又通过 “满城” 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热闹的氛围,与前面残春的落寞形成对比,同时也暗示着生活的循环往复,季节的更替。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残春时节景物的细腻描写,如春风、春雨、芳草、杜鹃、落尽的梨花以及榆火寒烟等,将春光流逝的怅惘、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对生活变迁的体悟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给人以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审美感受 。



七绝·残春之百花闲

红紫纷争一饷间,春光已过百花闲。

东风只解欺人老,故遣残香到客颜。

首句 “红紫纷争一饷间”:描绘了一幅春日繁花似锦、争奇斗艳的热闹画面。“红紫” 指代各种颜色的花朵,形象地展现出春天百花盛开、色彩斑斓的景象。“纷争” 一词赋予了花朵人的行为特征,仿佛它们在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充满了动态感和生机。“一饷间” 则表示时间的短暂,暗示了这种繁华热闹的景象转瞬即逝,为下文写残春做了铺垫。

次句 “春光已过百花闲”:与首句形成鲜明对比,直接点明春光已逝,百花不再争艳,而是呈现出一种闲适、凋零的状态。“百花闲” 三个字,生动地描绘出残春时节花朵凋零、不再有春日绚烂的景象,“闲” 字也流露出一种寂寞、冷清的氛围,让人感受到时光流转、繁华不再的无奈。



第三句 “东风只解欺人老”:将东风拟人化,埋怨东风只懂得欺负人,让人在它的吹拂下逐渐老去。这里的 “东风” 代表着时光的流逝,作者通过这种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时光匆匆、人生易老的感慨和无奈。这种感慨不仅仅是对自身容颜老去的叹惋,更是对生命中美好时光逝去的一种惋惜。

末句 “故遣残香到客颜”:东风似乎故意派遣残留的花香飘到客居之人的面前。“残香” 象征着残春的余韵,进一步强调了春光的消逝,同时也增添了一种淡淡的哀愁。“客颜” 点明了作者客居他乡的身份,客居之人本就容易产生思乡之情和孤独之感,在残春的氛围下,这种情感更加浓郁。东风送来的残香,更像是一种触动,引发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种种愁绪,让他在这残春之中,更加感受到时光的无情和人生的漂泊。

整首诗通过对残春景色的描写,将春花的凋零与时光的流逝、人生的衰老以及客居他乡的孤独寂寞之情相融合,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通过巧妙的拟人手法,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在残春时节所产生的复杂情感,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