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开展的一场以“社区·破题”为主题的交流分享活动中,《南京东路街道基层治理胜任力模型》正式发布,以全新视角,为“社区治理究竟需要完美无缺的‘六边形战士’,还是需要一支能精准定位、高效协作的战队?”这一社工人才培养问题给出答案。
以分享传递智慧与担当
这场活动由黄浦区委社会工作部主办、南京东路街道承办。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后,来自全区10个街道的社区工作者代表首先分成两组,以一场朴素的分享,讲述了及时发现和化解居委“信任危机”、以温暖相伴让社区老人与孤独渐远等案例和故事,展现了社工们如何通过“四百”大走访,将“问题清单”转化为“幸福账单”,生动诠释了“善治”的核心价值。
除了现场交流,活动还为参与者们精心准备了一份《脚步量民生 原点见初心》宣传折页,折页以“赤诚·匠心·担当”为主题,展现了新昌居委会以“识破骗局护平安”,阻断电信诈骗风险等社区治理故事。参与活动的社工代表们认真阅读了折页上的一个个“故事卡片”,坦言:“本次分享活动的‘智慧’浓度非常高,让我们看到了社工们如何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发挥各自专长,有效解决社区治理难题,对于自己在所属社区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了有益思考。”
以胜任力模型绘制社工“成长地图”
正如社工代表们所言,“结合不同社区实际情况,发挥社工各自专长”非常重要。为了更好地回应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挑战,在黄浦区委社会工作部的指导下,《南京东路街道基层治理胜任力模型》应运而生,为街道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建设提供更为科学化、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据南京东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党中央多次强调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上海市和黄浦区也多次明确提出要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发挥社工在矛盾调解、资源链接等领域的专业作用。同时,2026年“两委”换届在即,人才储备、人才培养迫在眉睫。传统的选拔模式依赖“主观评价”和“经验主义”,缺乏科学的方法为基层治理现代化储备人才梯队。为满足综合政策的刚性要求和实际工作的需求,南京东路街道决定重新构建基层治理队伍的胜任力模型。
在构建这一胜任力模型的过程中,街道也始终在思考——社区究竟需要完美无缺的“六边形战士”,还是需要一支能精准定位、高效协作的战队?传统模型往往试图用同一套模具“改造”所有人,要求每个个体补齐短板、均衡发展,但实践发现,当把80%的培训资源用于“把小牌变成大牌”时,不仅造成巨大的投入损耗,更可能磨灭个人最珍贵的特质。而这正是《南京东路街道基层治理胜任力模型》的革新之处。模型涵盖了“政治能力”“应急处置”“绩效意识”“协商平衡”“创新发展”“统筹治理”等6大核心能力维度,并配套详尽的培养路径,有力推动社区工作者从“经验型”向“专业型”转型。
“打个比方,这一模型将像一面多维棱镜,不再简单地测量个体的‘能力边长’,而是深度解析三个核心维度。一是在个人能力层,通过个人特质,突出个人的独特性和可塑性。二是在团队协作层,通过能力整合,强调优势搭配的动态平衡。三是在治理场景层,通过岗位能力,体现环境适配的培育能力,以此实现动态平衡与持续提升。”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模型不仅是衡量社工能力的‘标尺’,也将成为社工职业发展的‘灯塔’,引导社区工作者们更加专业、更加高效地服务居民。”
以“善治”为基层治理注入“心”动力
黄浦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刘易对本次活动“聚焦问题补短板,交流借鉴促提升”给予了高度肯定,希望黄浦社工们继续以“四百”大走访为纽带,当好居民的“贴心人”、矛盾的“解铃人”、创新的“破局人”,不断探索社区工作的“新思路”“金点子”,以更足信心、更强底气、更大干劲投入到基层治理中去。
下阶段,区委社会工作部将依托“零距离学院”平台,打造黄浦“社”力圈人才成长生态,通过每月开展社区工作者交流分享沙龙活动,实施“聚才增能”行动计划,推动基层治理优秀经验从“盆景”变“风景”,让基层创新的“金点子”转化为破解难题的“金钥匙”,为“零距离家园”发展注入更多“心”动力。
记者 / 宋梅
编辑 / 黄骞文
图片 / 南京东路街道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