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源按: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设立这一纪念日旨在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于是在今天,让我们跟随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员皮福生老先生的妙笔,认识一位在吉林历史上了不起的文化传播者和他留给吉林的宝贵文化财富。
童年及少年在父母膝下成长时的温馨,是每个人一生都难以忘掉的记忆。十一岁时,由河南街搬迁到崇文书院胡同的伊壮愍公祠内居住,在这里开始了与传统古老的文化近距离的接触。直至十九岁时迁出,爱好的始终,即源出于此。这里就是清末盛福刻书出版《吉林探源书舫丛书》的地方——大东门伊壮愍公祠。
一、
伊壮愍公祠是祭奠伊兴额的祠堂(家庙),伊兴额(1807—1861年)字松坪,何图哩氏,汉姓何,蒙古正白旗(后抬旗满洲),吉林人,原籍东团山,生于江南马家屯。史载伊兴额出身寒苦,从小上山砍柴,双手为之老茧。从军以后,才学习了文化,而且平生喜欢读孔、孟之学,又转而研读朱熹、王阳明的“理学”。后人于清同治年间著有《伊壮愍公事实》一书,记载伊兴额戎马生涯的一生经历。吉林民间藏家有伊兴额传世的书法作品,大楷、小楷俱佳。
笔者少小在伊公祠旧址居住,和大院的主人也常有来往,她算是盛福的孙媳妇,六十多岁,是位很能张罗的老太太。她的儿子何树勋比我长两岁,我俩总在一起玩耍,上北山荷花池钓鱼,弄许多小人书看。大约在1960年过年时,老何太太向我展示他家的藏画,有沈石田、王石谷、周之冕、赵之谦等。爱好书画便源于此。
1991年末,听说何树勋一家去了日本定居。以后才知道,原来何树勋是日本人,是老何太太1945年光复后捡到的一个日本遗孤,一直抚养成人。多年来,我还以为他是将军后裔,到头来是战败日本人的孩子,一时让我很难接受,很长一段时间在感情上扭转不过来。盛福还有一个孙子,我在那院八年没有见过,据说伪满干过什么,一直被关押,他的女儿叫何丽,今年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
伊壮愍公祠这个院子布局严谨,《永吉县志》载有平面图,建筑典雅辉煌,砖雕石刻精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整体看去,虽然满眼破败,但大部分建筑完好,雕樑画栋依旧。由于原建年代较早(同治十一年,1872年),殿宇内匾额林立,工精艺美,故堪称吉林祠堂之最。伊兴额于1861年战死安徽,由其子盛福扶柩回吉。
盛福(1838——1901),字介臣,《永吉县志》有传,传中说他“以吉林僻在边陲,文化为先,乃购经史子集数百种,捐入崇文书院,嘉惠后学,复刊刻《理学正宗》《性理易读》《呻吟语》《分隶偶存》《史鑑节要》等书,数十种。额之曰探源书舫,并分赠乡里。”
二、
吉林城虽说是省会,又有将军驻扎,但毕竟是清朝封禁之地,史称“柳条边”外,文化相比南方的确差距较大。盛福所居伊壮愍公祠,左侧即崇文书院。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吉林将军长顺,在崇文书院后院设立志书局,编《吉林通志》。受此文化氛围的感染,和其父伊兴额一生对图书孜孜以求的精神,盛福深感于此,这才不惜财力、物力去打造一部堪称“东三省第一部丛书”。
直隶景州训导赵韫辉在丛书初集序中写道:“吉林偏处东陲,承列圣之余泽而显庙以来,名臣将帅接踵而旋,又请建考棚,更历三十余年之久,文风振起,科第连绵,”又云:“介臣世叔,上承先壮愍公之清德余荫,竟未登仕版,作苦田间,俭衣节食持奉萱堂。实能先意承志,曲尽子职。而性嗜书,每遇善本,虽多方告贷亦必购之,于是家藏富有,而能于举世不谈之际,丕振遗绪,所刻先儒著作十余种”。
赵韫辉以世姪的身份,对盛福以尊敬的态度做了一些介绍,说“世叔刻是书,校阅十数次,凡历数载而成,盖虽年逾花甲,尤探本穷源,若不知老之将至,且付梓装订,不惜倾囊倒箧,典质易资,持赠同人。足征所见甚伟,所惠实深”。该书自印发以后,流传甚广。
三、
清代吉林文化教育的兴盛,除了有“白山书院”“ 崇文书院”,以及早年传播文化的“流人”以外,更重要的是清末文化教育的普及,众多学堂的建立。更重要的是像盛福一样怀揣爱乡爱民之心的人,在吉林城日渐多了起来。这也是清末吉林三杰的出现,各诗社的成立,达官文人的雅集等付印的历史背景。
盛福以公祠为刻书处,命名“探源书舫”。这部丛书,最早刊刻年代是光绪十八年(1892年)《小学韵语》,最晚刊刻年代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论学三说》等四种。北平骊城教谕王壁在二集的序中对盛福赞道:“介臣先生承忠孝之家声,慨然以蒐罗正学为务,于是慎择要举,取古今撰述之有功名者,量力刊刻”。又说道:“先生器量宏深,不求闻达,性惟嗜书,孜孜矻矻涉猎山渊者,盖有年矣……先生提倡宗风,所以熏陶成就者,正未有艾,后起之士宜何如扩充,此好善之诚绵绵勿替也。”
盛福所做书版选材精良,以各种字体精工刊刻,其精美程度,可谓是美轮美奂。《理学正宗》序、叙《性理易读》序,以规矩宋体,版式通透,字大如钱。《呻吟语》和《庭训格言》《小学韵语》均以手写小楷制版,可与清初 “四写”比美,字字珠玑,读书如读帖,令人称绝。《性理易读》书版中,字里行间夹杂批语,字小如蚁,版刻之精微,可见一斑。《史鉴节要便读》翁心存序,沈维鐈序均以行书入版,字体灵秀活泛,耐人寻味。
《探源书舫丛书》以其内容广泛而著称,盛福身居吉林,他知晓吉林文化之风气,更明白士子学人的所需。这部丛书中既有如何忠君、爱国、处世、待人的哲学道理,又有反映时代兴衰的历史记述,有名人的治家格言,也有皇帝的圣谕语录,有宋朝理学,有简易通鉴。此外,这套丛书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如《咽喉脉证通论》是一部医书,吉林地处关东,冬季慢性病较多,尤其是气管炎。书序中说:“医家十三科,咽喉居其一,诚以气之出入生死之关,”足见盛福印书,是解百姓疾苦为要。
盛福深感吉林人普遍学艺的需求,而在丛书二集中,便有目标地选刊刻印了一些不常见的图书。如《三十五举》等,是篆刻工艺的工具书,清末吉林涌现了一批篆刻爱好者,这里不乏有知名的篆刻家如宋小濂、刘葆森等。《分隶偶存》《苏斋唐碑选》《白石道人续书谱》三种是书法爱好者的必读,而《论学三说》直至《谈龙录》六种又都是学作诗词的人所喜爱的书藉。晚清吉林那些结社赋诗的团体,和成多禄那样的大诗人,有谁没有读过吉林盛福所印的诗书呢?
盛福生活在清末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其父故去后,清廷“旨赏骑都尉世职”,吉林长顺将军“每咨公以为治之道,公指陈利弊,毫无隐避。忠靖(长顺)奇之,多所倚重。”长顺命“其总理(吉林)烟、酒、木税”。是个肥缺,“然公赋性淡泊,不乐仕进。”一生乐于书籍的刊刻。长顺每次都看在眼里,出于个人情谊,亦或是传播文化的责任,在刊刻康熙帝《庭训格言》一书时,长顺个人捐银六十两。1896年,在刻印《图民录》一书时,书的首页,即刊刻“吉林将军长(顺),捐资四十两”。
丛书中,每部书的首页都书有大字书名。楷书有赵韫辉的,有吉林杨敬修的题名,也有隶书、篆书的署签。每部书尾,都有“吉林德淩述堂氏校字,抚宁王壁东垣氏复校,吉林刘忠心中氏监造”。今天知道这部丛书的人不多了,但吉林百多年前就有先贤,编出过这样内容浩繁,质量上乘的传世名作,是值得我们后学景仰和学习。
盛福所刻所有书版俱藏祠内,传至伪满,其后人生活艰辛,不知留存,竟以版刻为烧柴,解放后仅存几块售予图书馆(书版为枣木,售价1元一块),今已无。伊壮愍公祠也在后来被改建为附属医院的一部分。
本文选自皮福生先生所著《吉林文史集》,原标题“伊壮愍公祠与《探源书舫》”
本文为皮福生先生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皮福生先生、贾大为先生对吉林乌拉永昌源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