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才芳于一九九二年因病去世于北京。华国锋获悉詹才芳将军逝世,深感悲痛,亲自题写了一副挽联:“德高望重,千古流芳”。

退休之后,华国锋的生活变得十分低调,几乎不出现在公开场合,也不参与任何活动,他宁愿在家和家人呆在一起,种点葡萄,练练书法。

詹才芳是怎样一个人呢?他与华国锋究竟是怎样的关系,以至于极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华国锋,会为他题字?



出身贫寒

詹才芳一九○七年生于湖北省,家境贫寒。

詹才芳一家子人很多,除了他和父母之外,就只有两个兄弟,两个姐姐,一个孪生弟弟。

詹才芳那微薄的工资,养活了这么大的一家人,可以说,他的童年是非常艰难的。



更糟糕的是詹才芳母亲的身体本来就不好,而且家庭条件也不好,也没有什么额外的经济来源去给妈妈治病。

所以,他妈妈的病就这么拖了下来,但是没过多久,詹才芳的妈妈就得了重病,再也没有办法给她治病了,她也因此病逝了。

然而,痛苦并没有终结,这只是一个开端。



詹才芳的母亲离开以后,他的父亲和妹妹,则是在食用了一种有毒的野菜后,也是先后死亡。

詹才芳那时只有12岁,他和他的大哥和四弟一起生活。

一家人很多。他们三个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好在结了婚的姐姐也不忍心看着几个兄弟如此辛苦,便把詹才芳带到了自己家里。



这是詹才芳儿时少有的快乐时光,也为詹才芳日后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姐姐虽已嫁人,但她的姐夫却是个博学多才的书生,不但答应了姐姐带着詹才芳一起住,还教会了詹才芳认字。

平日里,他对詹才芳就像是自己的亲弟弟一样,很是和善。



詹才芳很清楚姐姐和姐夫的经济状况,男人要有远大的抱负,詹才芳相信自己一定能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对于他出去见识见识,她的姐姐和姐夫当然是大力支持的。

这位姐夫向自己的舅舅董必武介绍了詹才芳,想让董必武帮助詹才芳找个工作。



董必武向詹才芳介绍了他创建的武汉中学。

詹才芳就是在这儿当了一名教工,既能赚钱,又能学习知识,一举两得。

董必武通过与詹才芳的交往和交往,感到詹才芳非凡的勇气和勇气,同时也对詹才芳的悲剧经历有了一定的认识。



董必武觉得这小子很有出息,最好把他留在我党里。

因此,董必武为詹才芳开辟了一条通向革命道路的道路。后来的事情也证明,董必武的判断是正确的。

在1925年春天,武汉中学的董必武被调走,从事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他不仅按时回来上课,而且经常和学生进行谈心谈话。



在这段时间里,他又让机灵的詹才芳跟着他,到其他学校和工厂去讲学和宣传,实际上却把詹才芳安排在了“保卫工作”和“交通工作”。

然后,他让詹才芳筹备一家研究机构。

一天夜里,董必武召集詹才芳和其他一些黄氏籍的党团员到自己的房间,准备召开一次密会,



要求他们回到自己的故乡黄安县,到当地的农民中间去,进行革命、动员、扩大教育,以增加“黄安县工作小组”的实力。

詹才芳信心十足地归乡,董必武亲手将他送至长江之畔,看着他离去的背影。

詹才芳返回黄安后,又同王健、王秀松等人在自己的故乡高桥河,王兴六,詹家寺,帅家畈开办了农民夜校,人当上了老师,以及担任了校长。



在董必武的指导下,他们借着开办学校的名义,暗中组建了农会、农民自卫军,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剪发,放足,打倒土豪劣绅,把土地分给农民。



投身革命

1925年六月,董必武从武汉返回黄安县主持工作,并在高桥地区与王健举行的党团会议上进行了一次谈话。

董必武听取了詹才芳他们的报告,说道:“这种以教学为幌子的做法,是非常好的,不仅把群众组织起来,而且还教育了他们。



要把学生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

他还特意对詹才芳说道:“才芳,你这个农民的儿子,从小没读过什么书,现在却当上了老师,当了校长。变化真大啊!”

詹才芳听了,由衷地说道:“多亏了您的教导,我才能有所提高。如果不是你带着我走上了革命之路,我现在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小长工。您放心,我们会努力的。”



一九二六年冬天,高桥区农会建立,并在此期间组建了区内的农民自卫军,詹才芳任队长,从此他和枪杆子有了深厚的感情。

詹才芳在董必武的指导下,成功地迈出了自己的革命之路,

因此,他一直把董必武看作是自己的“最崇拜的老师”。



詹才芳于一九二七年三月十八日成为中国中共党员,在他的革命道路上,他踏上了一条重要的道路。

汪精卫在这一年七月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以失败告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

一九二九年秋季,鄂豫边陲见证了王树声与詹才芳共同指挥的一次壮阔起义。



在九月的一个清爽早晨,他们带领一群勇士,手持土铳、猎枪、锋利的大刀、坚韧的长矛以及鱼叉,

于大别山南坡展开了一场震撼人心的秋收起义,此役在民间被誉为“九月暴动”。

詹才芳参加了革命,既有勇气,又有正义感,他还挽救了陈锡联和谭知耕等多位同志的性命。



1931年,时任警卫排长的陈锡联被误会被捕,詹才芳得到这一消息后,立即去了保卫局,并向他们承诺:

“我从小就认识这个人!小时候家里有多穷啊!他这么多年来都在我身边做保卫工作,怎么可能是那种人?”

由于詹才芳的强烈要求,陈锡联终于获救。



而谭知耕的事情,则是在1933年,谭知耕十五岁的时候,和他的小队长和士兵们一起偷了一只野鸡,然后就被关进了监狱,等待着被处决。

詹才芳得到消息后,马上跑去监狱把谭知耕找了出来,一把抓住谭知耕的手,说道:“你快点过来,我是政委,你来做我的警务员!”

詹才芳冒险将谭知耕从监狱里救了出来,



在解放战争时期,罗荣桓对这件事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直

到此时,罗荣桓才知道,这几个人都是詹才芳救的,而那些被他拼死所救的人,

后来都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开国将军,这或许就是命运的安排。

一九三六年,詹才芳所在的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也就是红一军团)在懋功会师,取得了胜利。詹才芳那时也是很开心的,心想,红军的两只拳头总算握在了一块,北上的抗战就在眼前了。



四方面军的战士们以热烈的掌声迎接了红军,他们自己编了许多草鞋,还亲手编了一套毛衣,一件毛背心,一双毛袜。

詹才芳还亲自缝制了三双非常结实的草鞋,光是红三团的头一次,就捐赠了五百套衣物,草鞋一千四百双,袜子五百双,毛毯一百条。

此后,红四方面军举行了一次大聚会,毛泽东亲授一枚金质红星勋章给第徐向前,并对他的部队大加赞赏。



但是,张国焘不久就公布了南下的方案,中央派他去做红军的总政委,但是张国焘到现在还不情愿地北上。

右路部队到达毛尔盖以后,张国焘向中央发了一封电报,请求右翼部队向南进军。

中共中央在哈达铺等候七日,其间曾不厌其烦地做工作,而张国焘却无动于衷,终于率领部队南下。



四方面军在南下以后,又取得了几次胜利,但是,人人都明白,这种局面不能继续下去。

由于四川是军阀势力集中之地,敌军几十万人在这里打来打去,兵力、粮食、被褥等各种问题,都十分棘手。

另一方面,中央红军到了陕北以后,迅速地扩大了。



一天,詹才芳把心中的疑问告诉徐向前,他说大家都看到了,张国焘这个方案不能继续搞下去。

周纯全(开国将军)也说:“再这么下去,我们就要陷入绝境,不管怎么样,必须把张国焘引回来,不然就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朱德,刘伯承,徐向前,以及其他一些领导人,都在那里进行了主动的工作。



一方面,军队里的同志对于张国焘特别有意见,例如,开国上将陈伯钧,就曾亲自去找张国焘,表示了自己的意见。

“百丈之役”之败,使我军损失了将近一万人,张国焘的“南下”政策,激起了全军上下的反对,在共产国际的催促下,张国焘终于答应了北进,建立西北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晋察冀中央局作出了由詹才芳率领詹才芳纵队的指示,并将冀东军区划归东北。



逝世

一九四七年,詹才芳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九纵队司令,先后领导杨家杖子、朝阳两场战斗,

随后又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辽沈战役,九纵围攻范汉杰司令部,活捉范汉杰及其妻子)。

平津战役之后,詹才芳带领第九纵四十六军,先后收复任丘,献县,武邑,南宫,威县,兰封,信阳,共63个城镇,任湖南军区副司令,中南军区公安军司令。



因为詹才芳一直兼任过副兵团级的职务,所以在1955年的授勋仪式上,他没有被授予“开国上将”。而他的老部下,比如许世友,陈锡联等人,也都是开国上将。

但詹才芳在四方面军中的地位,却丝毫未减,从四方面军出来的将领,谈起詹才芳都是十分敬重的,徐向前也叫他一声“老战友”。



1955年,詹才芳晋升为中将,对此,他无怨无悔!但詹才芳的几个旧下属却是为他打抱不平,

一位以前的下属来拜访詹才芳,曾经说过:“老政委,你这一次的评定,损失太大了。以你的资历,给你一个上将军衔都不为过啊!”



詹才芳听完之后,说道:“你们这些人,不就是因为胸口上的牌子吗,才开始革命的吗?我不这么认为。照你这么说,那些在革命中牺牲的人,岂不是更吃亏?为了革命,我受点委屈也是应该的。”

听完詹才芳的解释,那人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连忙道歉道:“还是你想得周到,以后我一定要像您一样。”



想来许多人都听说过许世友的脾气,特别是他刚入伍的时候。

比如,在军队中,严禁饮酒,但他自己,却是个酒鬼,这让很多战友都很不服气,甚至有不少人提议,要驱逐他于军队。

尽管许世友面对着巨大的指责,但他的上级詹才芳还是挺身而出。



他爱才如命,舍不得许世友这样的将军,所以给他开了个小灶,让他喝点酒。

后来,许世友愈打愈勇,在军队中的职位也水涨船高,詹才芳的眼光才被世人所认识。

建国以后,许世友的脾气还是一如既往的火暴,但是对詹才芳却是非常尊敬的。



就连去北京参加会议,也要让他住在自己的房间里,不然就会睡不踏实,这份特殊的友谊,在军队里也是流传甚广。

但詹才芳对许世友的知遇之恩,却远远比不上他对尤太忠的救命之恩。

尤太忠在红军长征时,还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士兵,因为缺衣少食,又受了风寒,晕倒在草原上。



正巧,詹才芳路过,那时红军的给养已是极度匮乏,詹才芳只得把自己剩下的粮食分给他,叫他抓着马尾,非要他爬过去不可。

尤太忠也正是在詹才芳的帮助、鼓舞下,始终不放弃生的希望,终于成功地走完了艰苦的长征路程。



詹才芳像很多人一样,有一种非常强烈的“乡恋”。从家乡来的宾客,詹才芳总是以最好的招待他们。离开时,他还戴了些好衣裳、帽子。

一天,詹才芳的儿子回家,看见一个男人扛着他父亲的双筒鸟枪从屋里出来。詹才芳最喜爱的就是这把散弹枪,他的儿子也非常喜爱,几次想要,都被她拒绝了。



看着客人离开,儿子奇怪的问道:“为什麽只给他,而不是我?”

詹才芳说道:“家乡生活艰苦,他们也挺辛苦的,把猎枪拿回去,让他们出去狩猎,也能填饱肚子。”听了老爸的话,他也明白了,对老爸的爱国情怀,更是佩服不已。

詹才芳将军于一九九○年入住北京301医院,于一九九○年入住十一层十八号病房。



期间,徐向前,李先念,洪学智,秦基伟,陈锡联,陈再道等都到这里来了。徐向前元帅以“老战友”相称,李先念以“老班长”相称,而陈锡联,陈再道,秦基伟,都以“老领导”相称。

从这些将领的称谓中,我们可以知道,詹才芳在红四方面军里的地位是很高的,是常人所不能比拟的。“德高望重”二字,倒也不是没有道理。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日,八十五岁的詹才芳将军,在北京病逝。



华国锋获悉詹才芳将军去世后,深感悲痛,亲笔为詹才芳先生题写挽联,以表对其深切的感谢与缅怀。挽联上写道:

“悼念才芳同志:
德高望重,千古流芳
华国锋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四日”



结束语

纵观詹才芳的军旅生涯,青年时代的历练造就了他坚韧的个性,董必武为他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在沙场厮杀中锻炼出了他的领导才能。

而且,他知人善任,对下属的爱护,更是让他得到了一辈子的尊敬。

这也是为什么詹才芳虽然死了这么多年,但他提拔的下属,培养人才的故事还在中华大地上流传着,他的精神也会永远长存。



参考资料:
党史博采——一代战将詹才芳 作者:苏振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