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网络上可查,不涉及泄密,请知悉
每年春季,云南部分地区总会遭遇雾霾,这跟东南亚烧山有关,而我国如何应对这跨境污染?继续容忍还是反击?
东南亚的刀耕火种农业
当老挝、缅甸农民焚烧林地准备耕种时,升腾的烟雾乘着西南季风跨越国境,给云南带来持续数周的空气污染。
而东南亚"刀耕火种"的农业传统已延续数千年,但现代人口增长加剧了其环境影响。在缅甸掸邦高原,农民仍保持着"烧一山种一季"的轮耕方式,每烧1公顷林地可节省约1500元人民币的耕作成本。
印尼苏门答腊的油棕种植园更将烧荒作为低成本开垦手段,2019年大火导致该省PM2.5浓度超国际标准15倍。虽然东盟早在2002年签署《跨境烟霾污染协议》,但执行效果有限,2022年卫星监测显示东南亚仍有超过12万处火点。
气象条件让污染直接跨境
每年3-5月,南亚高压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共同作用,形成从中南半岛直指云南的"污染物走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模拟显示,2021年4月影响西双版纳的雾霾中,境外传输贡献率达67%。
更棘手的是,缅甸北部山地的"山谷风效应"会让烟雾在边境地带兜圈子,普洱市曾出现境外烟雾滞留5天的案例。
2020年3月,西双版纳州生态环境局的溯源报告指出,当季境外生物质燃烧贡献了本地PM2.5浓度的42%。这种季节性污染不仅影响居民健康,还威胁到当地支柱产业——当年普洱茶春茶产量因此下降8%,直接经济损失超2亿元。
中国应对跨境污染进行反击
在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中心框架下,云南建成覆盖老缅越的跨境火点监测系统,2023年提前预警境外火情37次。勐海县推广的"替代种植"项目比较有新意,帮助缅甸边民种植不需烧荒的澳洲坚果,每亩增收4000元,当地跨境火点数量三年下降45%。
在科技层面,风云四号卫星24小时捕捉东南亚火情,云南省生态环境厅的"数字烟霾"平台能提前72小时预测污染。
而云南建成边境"防火带",在250公里国境线内侧种植木荷等耐火树种,形成生物隔离屏障。
2024年投入使用的普洱大气超级站,装备激光雷达和在线源解析设备,能实时区分境内外污染来源。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的"蓝天卫士"APP提供双语(中、缅)雾霾预警服务,覆盖边境20县市。德宏州中小学试点安装新风系统,确保重污染天教室PM2.5浓度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
民间组织培训缅甸村民使用粉碎机处理秸秆,替代传统焚烧方式,已在掸邦推广农机具800余台。
中国正在用智能化的治理模式守护国内环境,面对跨境污染的挑战,我们不仅完美解决,还帮助了邻国的经济发展问题。
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环境条款落地,跨境环保合作或将打开新局面,而这更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创造美好的蓝天。
读者朋友,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