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变局:2025 年分化加剧,刚需与各阶层购房策略剖析

楼市大局已然有了定数,已经买房的朋友们要注意了,你们之间的财富差距在今年之后或许会再次被拉开。

“刚需不怕跌”,这堪称近 10 年楼市里最大的骗局。在中国楼市,“刚需”二字仿佛成了刀枪不入的护身符。只要自称刚需,就好像能闭眼买房,房价涨跌都与己无关。乍一听似乎有理,可要是轻信了这话,那就输得很惨。

即便房子是自住,它依旧是家庭最大的资产,并非消费品,而是耗费几十年收入换来的重资产,其涨跌直接决定家庭财务安全。一旦资产缩水,不仅生活质量受影响,人生的选择空间也会被压缩。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底,多个城市二手房累计跌幅超 20%。中原地产报告表明,一线城市 2021 年高点买入的购房者已面临上百万元账面亏损,三四线城市情况更不容乐观,鹤岗部分房源每平方米不足 1000 元。刚需只能默默承受,河南鹤壁、山东菏泽、辽宁盘锦等城市二手房成交量同比暴跌 60%,房子根本卖不动。

想换房没人接盘,想止损又卖不出去,房子成了拖累,成了困住自己的牢笼。此时,谁还能说房价涨跌无所谓呢?若刚需还自我安慰说无所谓,那只是心理安慰罢了。投入的是真金白银,亏损的是未来几十年的生活,这不是坐得住的问题,而是被深深套牢。

此外,房子还影响着整个家庭的财务安全。房价下跌,贷款额度缩水,想抵押周转资金行不通,想改善换学区房,旧房卖不掉,新房买不起,直接被困住。更可怕的是,房价下跌,全家信心受挫。即便收入未变,却不敢消费、不敢辞职、不敢生娃,人生仿佛被这套房卡死。要知道,房价影响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个家庭命运的主线,从孩子教育、工作选择到父母养老,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很多人觉得自己不是炒房客就能规避风险,实则刚需承担的风险一点不比炒房客小。炒房客能分散投资、择机止损,大不了换个投资方向。而刚需把一生积蓄和未来现金流都压在一套房上,贷款十几年还不完,房子一跌,未来预支的现金流都成了沉没成本,真是进无可进、退无可退。

显然,这不是自住刚需,而是负债韭菜。所以,别再骗自己房价涨跌无所谓了,刚需才是最怕房价下跌的群体,他们没有多余资产对冲风险,也没机会抄底补仓。要记住,自住不代表安全,自住也不是免死金牌,买房是人生财务规划的起点,一旦买错,就成了接盘侠。

2025 年,中国楼市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分化。回顾 2019 - 2021 这几年,堪称楼市价格的分水岭。此前十几年,老百姓财富差距主要体现在有房者和无房者之间。此后,随着楼市二手房参考价、限跌令的执行,房地产税的推进,以及“三道红线”实施后房企爆雷、成本价清库存等情况出现,我国楼市进入下半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种种迹象表明,购房者的财富差距将在好房子与差房子之间拉开。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全国 40 个重点城市要新增 650 万套保障性住房。据住建局披露信息,目前大概完成了 80%,明年预计还有 130 万套保障性住房在建。怎么建呢?前段时间政治局会议要求各地加快落实商品房收储工作,即明年会有 130 万套卖不出的商品房被政府收购,转为保障性住房出租。这一举措将彻底改变房价走势。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更是直白传达出三句话: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

意思是未来楼市会形成双轨制。要是钱包紧张,650 万套保障性住房能解决居住问题。而且地方政府大量收房,普遍以市场价 5 折左右回收,这可能带动周边刚需房型价格继续下降,通过保障性住房和库存刚需房价格下降,逐步实现“居者有其屋”。

要是经济条件较好,全新的无公摊住房 3.0 规划已来。全国住房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发布好住房技术导则,引导房企建设好房子。判断好房子有个简单方法,在当前全国房价仍在补跌过程中,那些不降反升的小区就属于好房子范畴。2024 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与金额同比下降 13%和 10%,但上海全年平均每天能卖出 7 - 3000 万以上的豪宅,全国豪宅成交量比去年暴涨 50%。

能花 3000 多万买房的人,眼界和消息面大概率更优。豪宅涨价逻辑在于,如果 2025 年开始大规模收房,市面上二手房库存量大幅降低,加上部分刚需房价格可能继续下跌,核心区域的高品质小区就会变得稀缺。同时,货币宽松、降准降息,买房成本降低,理财收益下降,对部分人来说,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好房子成为对抗通胀的优质资产。这就是“以人定房,以房定价”,根据不同人群匹配不同房子,不同房子对应不同价格区间。

“以房定地”方面,过去各地政府不断卖地,导致商品房库存大量积压。自然资源部出台文件,要求住宅库存计划周期 36 个月以上的城市停止供地,这使得大部分城市土地供应计划直接减少 40% - 70%。当前楼市供应端减少量已达 10 年内新低。捋清逻辑会发现,新房供应量断崖式减少,符合大会要求的 3.0 住宅量也会变少,加上货币宽松持续放水,市场上资金增多,房价的马太效应会进一步放大,楼市分化时间也会加快。

按照好房子设计落地及新项目开发周期,一般 18 个月左右,大概到 2026 年下半年、2027 年上半年,会有大量新建好房子集中出现,这可能导致老房子、差房子进一步贬值,周边其他好小区进一步升值。因为未来楼市是存量博弈时代,市场容量有限,有楼盘上涨就必然有楼盘下跌。

未来好小区和差小区带来的财富分化,可能如同之前买房和没买房的差距。所以当下大家要找准自身定位。对于在大城市打拼且资金有限的年轻人,最好关注保障性住房,二手老房子价格可能还会下降。对于中产家庭,若计划再次购房,改善型小区是不错选择,通常这类小区居住环境好,租金回报率也不错。

若手上有偏远区域用于投资的刚需房子,多关注租售比。租售比尚可,可留着出租;租售比很低,就不建议长期持有。对于更富裕阶层,核心城市的核心资产是当前最佳选择。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割裂,人多的地方缺房子,房子多的地方缺人,钱也总是流向不缺钱的地方。若无法改变现状,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升认知,在每个关键节点做出明智选择。

最后要说,在我国,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大多由国家垄断,如通信、电力、烟草、石油等。房地产过去 20 年市场化发展已属例外,未来逐步回归国家主导也不必过于意外。所以即便还想投资房地产,首先要避开那些拆不起的老破小和小城市的旧房子,因为当房地产成为公共服务,这类房子会率先降价。在中国要实现财富增长,就必须看清国内经济趋势,顺应时代发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