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重演,但中国不是日本!特朗普“不平等条约”计划注定失败
我们知道,4月15日,特朗普颁布“232”调查事实清单,试图联合各国一起施压,逼中国坐上谈判桌,然而,左等右等,特朗普始终没有等来中方的电话。如今,历史重演,特朗普再次放出大招,可中国不是日本,也不会签署所谓“不平等条约”!
(特朗普试图联合各国一起施压中国,其中一个核心目的就是让中国签署一份有利于美国的“不平等条约”)
1、特朗普想让中国签“不平等条约”?
特朗普政府的对外经济政策,向来以其极端和激进闻名,而关税战更是这一政策的核心工具之一。
当前,特朗普政府正试图通过向其他国家施加压力,表示只要与中国取消贸易联系,就能换来美方的关税豁免。
这一策略显然剑指中国,意欲逼迫中国坐上谈判桌,与美方达成一份类似“海湖协议”的不平等条约,即于美国有利,而对中国无利。
“海湖协议”这一概念,其实最早源于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米兰在2019年发布的一份报告《重组全球贸易体系的用户指南》。该报告提出,美国由于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面临着所谓的“特里芬难题”,这导致美元长期被高估,从而损害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并加剧贸易逆差。
因此,米兰指出,有必要采取改革措施,如增加关税以保护本土制造业,通过多边汇率协定、发行世纪债券等手段降低美元汇率,从而振兴美国制造业。
然而,这一设想究竟能否如期实现,却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用同种手段施压日本,逼其签署“广场协议”,这一协议导致日本经济严重倒退)
2、历史性一幕再次上演!
特朗普在第一任期间,政策制定相对谨慎。然而,其二进宫后,无须再考虑连任问题,由此采取更为极端的措施,企图一举实现他自20世纪80年代起便酝酿的经济战略。
这种夸张至极的政治和经济赌注,虽带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却不可避免地面临多重风险。
据悉,美国经济拉响警报,纽约联储最新预测数据显示,美国正面临供应链危机,企业成本上涨、失业率上升,甚至影响到投资人策略,此背景下,经济衰退概率正不断逼近61.79%!
这样正是为何美国执意对中国亮剑的原因。只是,如今的美国早已步入“中年”,改革之路注定坎坷。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现在特朗普政府展现出来的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姿态,不禁让人们想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广场协议”。
当时,美国同样联合欧洲国家发起封锁,全方位打击日本经济,核心目标在于削弱日本的竞争力,扶持本国经济。最终日本不得不迫于压力签署不平等条约。
(面对特朗普关税大棒,中国合作伙伴不降反增,美国欧洲盟友纷纷加强与中国合作)
3、美国“吸血模式”对准中国
如今的特朗普政府似乎在试图复制这一“吸血模式”,将矛头转向了中国。
可中国不是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深知此类协议的“致命性”,所以从中汲取教训,绝不会轻易落入陷阱。如今,中国早已从各领域划出红线,对美发出强力警告和反制,特朗普的计划注定不会成功。
一来,中国绝不是孤军奋战!在当前国际政治格局中,中国的影响力已非昔日可比,在美国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压力下,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就比如说,特朗普推出关税政策的同时,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都明确表达了不愿追随美国对华施压的态度,并继续与中国保持经济往来。甚至连美国的盟友加拿大,也表现出与中国站在统一战线上的倾向,他们在各大国际会议上与中国携手,拒绝接受特朗普的关税“大棒”。
二来,中国不仅在言辞上对美划出红线,行动上也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商务部发言人表示,以妥协换取苟安是行不通的,在损害国家利益问题上,中方绝不留情。
(台当局迎合美方不合理要求,将台积电工厂迁至美本土,并转移部分核心技术)
4、反制期间,中方有必要盯紧台湾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国家可能会因短期利益而对美示好,更重要的是,但凡有一两个国家开头,后续很可能会有其他国家效仿,这对于中国而言,是一大挑战。
所以,最好的做法是,除加强与各国联系外,还应对那些将中国利益当作谈判筹码的国家,采取相应反制措施。
换句话说,如今中国表现出来的强势姿态,也是对这些国家的一种警示,让其思量好,切勿以牺牲者利益换取美国关税豁免。
而在反制期间,我们还有必要盯紧台湾。
长期以来,台湾被美国利用作为挑衅和制衡中国的棋子。随着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的深入,台当局进一步迎合美方不合理要求,支持台积电将部分核心半导体产能转移至美国。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在为美国提供助力,以便其在高科技领域对中国大陆实施更为严厉的战略打压。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较量关乎国家的长远利益,是一场关系到全局的大博弈,我们需要充分发挥战略潜力,遏制美方霸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