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节30小时停火刚结束,俄乌双方又开始新一轮的停火博弈。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21日宣布,乌英法美四国代表将于23日在伦敦举行会谈,讨论无条件停火及持久和平方案。同一天,俄罗斯总统普京回应称,俄方积极对待任何和平倡议,但会认真评估乌方提出的延长停火时间和范围的提议。这场看似“积极”的互动背后,实则是双方对停火条件的激烈拉扯,以及对战场主动权的争夺。


泽连斯基在社交媒体上强调,乌方希望通过“无条件停火”打开和平大门,但俄方显然不买账。普京在回应中直接戳穿乌方“抢占先机”的意图,指出乌方在复活节停火期间违规近5000次,虽然作战活动有所减少,但俄方对此并不满意。这种互指违约的戏码,已经成为俄乌停火谈判的常态。更值得玩味的是,泽连斯基提议的“30天全面停火”,与普京的“30小时临时停火”形成鲜明对比。乌方认为30小时不足以建立信任,而俄方则认为乌方试图利用停火期重整军备。这种时间差的背后,是双方对战场态势的不同判断。俄国防部21日宣布,停火结束后俄军已恢复对苏梅州、哈尔科夫州等地的进攻,显然对自身军事实力充满信心。

俄乌的停火提议从来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而是掺杂着政治、外交和国际博弈的复杂棋局。泽连斯基选择在伦敦与英法美会谈,意图借助西方盟友的力量施压俄方,尤其是在武器援助和制裁方面。而普京则通过强调“积极态度”,试图在国际舆论中塑造“愿意和谈”的形象,同时为继续军事行动争取道义支持。更深层次的矛盾在于领土和安全问题。泽连斯基多次强调“无条件停火”,但普京在回应中明确表示,停火必须与消除“乌克兰危机根源”挂钩,这显然指的是乌方放弃加入北约的立场。这种根本性分歧,使得任何停火协议都可能成为一纸空文。正如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所言,乌方在停火期间动用美制“海马斯”火箭炮,证明其缺乏诚意。

美国在这场博弈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特朗普政府的态度却充满矛盾。一方面,美方“欢迎延长停火”,另一方面,特朗普又喊话希望俄乌本周达成协议,甚至暗示承认克里米亚归属俄罗斯。这种摇摆态度,让乌克兰感到被出卖,也让俄罗斯看到了可乘之机。法国和英国虽然支持乌克兰,但马克龙提出的“维和部队不部署前线”方案,显然无法满足乌方的安全需求。更讽刺的是,国际社会对停火的期待与战场现实形成强烈反差。俄国防部21日通报,停火结束后俄军已摧毁74个乌军军事目标,乌空军则宣称击退俄军数十次进攻。这种“边打边谈”的模式,让停火协议沦为双方休整的间歇期,而非和平的起点。

从历史经验来看,俄乌的停火协议往往成为双方“喘口气”的工具。2024年3月的能源设施停火协议,最终因乌方袭击俄能源设施而破裂。此次复活节停火,双方同样未能遵守,乌方指责俄方2935次违规,俄方则指控乌方5000次违约。这种“以暴制暴”的逻辑,让停火变成了一场互相伤害的游戏。未来的伦敦会谈,或许能在不打击民用基础设施等细节上达成共识,但核心矛盾——领土和安全——依然无解。泽连斯基的“无条件停火”缺乏实质内容,而普京的“消除危机根源”又触及乌方底线。除非双方能在关键问题上让步,否则停火谈判只会陷入新一轮的拉锯战。

这场持续三年多的冲突,早已超出俄乌两国的范畴,成为大国博弈的角斗场。当泽连斯基在伦敦寻求支持时,普京正在莫斯科评估乌方的提议,而特朗普则在白宫盘算着如何“让美国再次伟大”。停火的信号虽然频繁释放,但和平的曙光依然遥不可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