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肠道健康,我们往往只关注“吃进去”的食物,忽略了“排出来”的信号。殊不知,粪便形态、颜色和质地,往往是肠道状态的“晴雨表”。当你发现自己出现了以下几种粪便,千万不要再拖,可能正是肠癌的“早期预警”,应及早去医院做检查。

很多朋友可能听说过“布里斯托粪便分型”,它将粪便分为七类:从硬块到水样,各有不同含义。其中,1~2型代表便秘;3~4型属正常;5~7型则提示腹泻或肠道蠕动过快。但如果你的粪便突然转为极细条状、带血或呈铅笔状,那么警钟就该敲响了。

2023年国内某权威消化病学研究团队对近万人群进行分析发现,持续出现铅笔状粪便者,其肠镜下肠癌的检出率高达12.7%;而当粪便伴随暗红色或鲜红色血丝时,肠癌风险更进一步上升至18.3%【注:数据来源于《中国消化杂志》2023年第12期】。也就是说,如果粪便反复变细、并混合血液,极有可能是肠管内有肿瘤、狭窄所致。



除了形状,“颜色”也是重要信号。正常粪便呈黄褐色或深褐色,主要来自胆红素代谢。但当粪便泛黑发亮,近似柏油状,往往提示上消化道大量出血;若呈砖红或鲜红,则多为下消化道(如结肠、直肠)出血。这些都应引起警惕,尤其是伴有腹痛、便意感却排不出或伴有黏液时,更需警惕息肉或肿瘤。

我有位年仅48岁的同事小李,平时工作忙碌,经常加班应酬,前阵子他忽然发现自己排便细碎,夹杂血丝,却以为是痔疮作祟,结果忍了好几周。直到一次同事劝他,“你这粪便变细又出血,别再拖了!”他才慌忙去做肠镜,果然在乙状结肠发现一处息肉样病变,活检证实为早期腺癌。幸运的是,介入手术切除后,恢复良好,再也不用面对晚期治疗的苦痛。



为什么肠癌会改变粪便?肿瘤在肠管内慢慢长大,会使管腔狭窄,粪便通过时就像从瓶颈挤压一样,变得细长;若同时伴有黏膜溃烂,就会渗血或大出血,令粪便呈现不同程度的暗红或鲜红色。肠道蠕动受阻,废物在肠内停留时间延长,也可能出现黏液增多、异味加重等表现。



面对这些预警,我们该如何应对?首先,40岁以上人群应每3~5年做一次肠镜;若有家族史或有息肉病史,检查间隔需缩短至1~2年。同时,出现反复便血、黏液便、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绝不能再忍,要立刻去医院做肠镜或CT结肠成像。早期发现、早期治疗,5年生存率可高达90%以上。

除了定期筛查,日常也要做好预防。饮食方面,多吃高纤维食物,如全谷物、蔬菜、水果;减少烧烤、熏制和高脂肪食物,避免加工肉制品;保持足够饮水,促进肠道蠕动。生活方式上,坚持适度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戒烟限酒,因为烟酒是多种癌症的重要诱因。



当你下次坐在马桶上,看到粪便出现细长如铅笔、颜色异常或混有血丝时,请给自己一个交代:不要拖延,不要侥幸。从现在起,关注粪便,关注肠道健康,也就是关注自己的生命。朋友们,若出现上述情况,务必及早就医检查,让身体的“信号灯”继续为你保驾护航。健康无小事,防癌要趁早,愿大家都能远离肠癌,拥有长久而健康的人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