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伟伦

“多亏了‘说法评理’平台,不然这树的事儿还得吵下去!”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镇小漕村的村民冯某感慨道。原来,冯某与宋某因承包地内树木归属问题争执多年。宋某的爱人生前曾口头承诺将树木赠予冯某,但多年后冯某砍树时,宋某以“未明确补偿”为由提出异议。村委多次调解无果后,太师镇司法所依托“说法评理”平台,联合村调解员、法律顾问,从我国民法典承包地权益和农村习俗入手,引导双方换位协商。最终,冯某宋某之间的矛盾圆满化解,邻里情谊得以延续。

这起案例是太师屯镇“说法评理”平台高效解纷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密云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建立区、镇、村三级“说法评理”平台,引导政法解纷力量下沉镇村,通过情理法融合的调解方式,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今年,太师屯镇以平台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探索多元协同、上下贯通、互动交流、全面引领的工作模式,进一步消除基层治理障碍,提升治理质效。

在日常工作中,太师屯镇坚持“人民调解+信访+接诉即办+综治”四轮驱动,由镇司法所牵头整合资源,搭建“一站式”调解网络,无论纠纷来自信访、12345工单还是网格排查,均可快速联动公安、法院等单位和综治等部门,进行协同化解。

此前,大漕村村民因为宅基地确权纠纷多次信访,镇“说法评理”平台召集区法院、派出所、村委会等各方开展联合调解,通过法律宣讲和实地勘测,促成双方达成确权协议。此外,还推动20余起同类纠纷实现“诉前清零”。

与此同时,太师屯镇构建“镇、村、网格”三级联动体系,实现矛盾早发现、快处置。此前,太师屯镇司法所在入村宣传时得知后南台村村民刘某与儿子、儿媳因赡养引起纠纷,遂启动“说法评理”机制,联合村调解员分析情况、制定方案。调解员兼顾情理法,倾听诉求,讲解民法典中关于赡养的法律条文,引导双方换位思考。经过数小时调解,双方就赡养责任和方式达成一致,纠纷得以快速解决。

调解不仅是矛盾的化解,更是人心的沟通。太师屯镇在“说法评理”实践中,秉持“听诉求”与“促沟通”双向发力,搭建平等对话平台,既让群众“说得出怨气”,又让双方“听得进道理”,以情理交融打破对立僵局,通过“面对面说事、心贴心评理”,消除误解、凝聚共识。这种“既解法结、又解心结”的实践,不仅让矛盾就地消融,更在乡村播下了和谐共治的种子,实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温暖一村”。

2024年以来,太师屯镇依托“说法评理”平台化解矛盾纠纷1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100%,12345工单量同比下降26.17%,信访量下降21.62%,13个试点村中9个实现“零信访”。下一步,太师屯镇将持续深化“法理情”融合实践,以更实举措、更优服务书写基层善治新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