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坚持“长期主义”,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制度供给以适应改革需要,在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等方面进一步破除各类难题,为企业注入信心和活力
受访人士建议,可把多年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好的政策、文件、经验上升为法律,尽快推动出台社会信用建设法,发挥法治固根本利长远的作用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近年来,各地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摆在重要位置,进一步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近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东中西部多地走访了解到,各地通过“数智赋能”“政务服务增值化”“高效办成一件事”等方式优化营商环境,企业获得感明显增强,但仍有部分突出问题制约着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受访专家、基层干部和企业界人士认为,进一步推广地方优化营商环境的好经验好做法,突出标本兼治、综合施策。治标方面,解决惠企政策落实、融资难融资贵、舆论生态净化等企业“急难愁盼”;治本方面,持续推进深层次改革,久久为功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减负增效优化营商环境
2月5日,蛇年首个工作日,上海“新春第一会”发布《上海市聚焦提升企业感受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即上海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这也是自2018年以来,上海连续8年在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召开全市营商环境大会……
类似的举措并不鲜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成为多地改革发展的关键词。中国贸促会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营商环境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整体营商环境正在不断优化,中外企业满意度较高。报告显示,受访企业对2024年度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为4.37分(满分5分),近九成受访企业对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较2023年提高2.1个百分点。
这一成绩背后,是近年来各地围绕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出的一系列切实举措。
抓环境:构建“企呼我应”问题解决环境,常态化解决企业反映强烈的诉求。
美腕(上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副总经理蔚英辉说,网络环境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段时间以来“网络水军”、不良自媒体营销号炒作行为变形升级,一些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受到干扰。
中央网信办持续推进“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整治涉企网络“黑嘴”等乱象。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进一步明确,将重点整治“集纳负面信息、造谣抹黑企业和企业家、虚假不实测评”等问题,通过法治手段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减负担:规范涉企执法行为、创新包容审慎监管,有效减轻企业负担。
去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等发布的《关于做好2024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强化涉企收费监管”“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相关负责人说,坚决制止违法违规设立收费项目,完善各类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全面公开收费项目、依据和标准,不在目录内的一律不得收费,同时加大对乱收费行为的惩戒力度。
各地各部门开展涉企行政执法专项监督,在规范涉企执法行为、创新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方式上,都有不少新探索。例如,北京昌平全面推行“一码检查”为企减负,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行为;安徽推出30份轻微违法免罚轻罚清单,覆盖28个执法领域;湖南衡阳探索实行企业赋码保护机制,政府部门开展访企活动须“码上约”,访企行为满意度被企业“码上评”。
优服务:推动政务服务从便捷高效升级为增值化服务,提供“集成服务”。
2024年以来,浙江将减材料、减环节、减事项的便利化政务服务,迭代升级为增值化政务服务,即党委政府在提供基本服务之外,还为企业提供集成化的政策、人才、金融、法律、科技、数字化等全周期衍生服务,受到企业欢迎。
浙江衢州市打造的“政企通”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根据企业所属产业链、发展阶段、经营资质、信用状况等,主动推动适合的惠企政策和涉企服务,实现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
厦门大学中国营商环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许志端说,建立惠企政策统一入口,通过大数据等技术对经营主体精准画像,让符合条件的企业“免申即享”政策优惠,提高政策到达率。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政务服务中心政务服务大篷车来到浙江凯乐士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员工在车上咨询社保、医保、人才等方面政策(2025 年 2 月 25 日摄) 徐昱摄 / 本刊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
各地围绕涉企检查、政府欠款、融资困难等“急难愁盼”问题,集中力量解决并推出一批典型案例,推动现有惠企政策精准落地,进一步释放支持企业发展的积极信号。
不少企业认为,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坚持“长期主义”,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制度供给以适应改革需要,在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等方面进一步破除各类难题,为企业注入信心和活力。
在政策环境方面,部分地方仍然存在多头管理、细则不清等问题,在政策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互相矛盾或冲突的情况。
采访中,一位民营企业家谈到,企业投资建设了一个项目,需要办理相关土地手续,但两个有关部门对不同性质的土地面积认定不一致,给企业带来了一定困扰。
多位企业负责人提出,对于多头管理的行业,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边界,及时出台政策配套实施细则或指南手册,为地方执行政策提供标准指导。
在市场环境方面,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和灵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需要创造各类经营主体都能够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但民营企业面临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等隐形壁垒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
例如,东部某省曾对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领域进行排查,一年排查出对民企不合理限制、不公正待遇等有效线索2600多条,行政立案近400起,串通投标犯罪刑事案件500多起。
“随着营商环境的改善和‘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这些情况已有了大幅改善,但仍然有继续改革的必要和改善的空间。”一位企业负责人说。
在法治环境方面,随着更多民营企业进军科技赛道,法治环境建设亟待提速,完善相关法治体系,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随着国产大模型DeepSeek的火爆,众多民营科技企业追逐技术热潮,积极抢抓创新发展机遇,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蓬勃发展的同时,部分民营科技企业也面临着“成长的挑战”。
哈尔滨海邻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丁福生说,涉及知识产权保护、合同纠纷、跨境合作等方面的法律问题随之而来,亟待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的法治制度,为企业稳健发展提供法治支撑。
保障民营经济大显身手
从民营企业座谈会的系列部署,再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一系列举措为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更多利好政策举措的出台,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融资支持、账款拖欠等核心痛点将得到有效解决,民营企业的权益保障将从阶段性政策转向制度性安排。
坚守“长期主义”政策环境,保持各项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增强“可预期性”。
多位企业负责人提出,从本质上讲,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就是长期主义营商环境。除了涉及国家重大安全事项外,制定修改与企业相关的政策,应设置一定的缓冲期。
多名受访民企负责人提出,可针对涉企检查、资金兑现、融资困难等企业反映强烈的领域,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展专项整治,并公开公布一批典型案例,对于解决问题的正向案例通报表扬,对于久拖不决的负面案例曝光追责,树立起党委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鲜明导向。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专项整治、优化服务等方式,破解“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等隐形壁垒。
不少专家建议,进一步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及时清理与负面清单相矛盾的规定。确保国企民企被平等对待,保障各类经营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山东省中华职业教育社社会服务委员会委员史文倩说,可借鉴浙江做法,通过制度创新、数字赋能双轮驱动,政府、社会、市场三侧协同,进一步优化基本政务服务、融合增值服务,对政务服务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进行变革性重塑,在精准化、个性化衍生服务中促进企业降本增效、加快发展。
健全“良法善治”法治环境,将好的政策、文件、经验上升为法律层面,激发“内生动力”。
作为一家老字号企业,哈尔滨秋林里道斯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已连续4年纳税过亿元,公司总经理林珈旭说,这得益于相关部门在法治化营商环境下,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打击假冒伪劣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受访人士建议,可把多年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好的政策、文件、经验上升为法律,尽快推动出台社会信用建设法,发挥法治固根本利长远的作用。
(采写记者:王俊禄 杨思琪 杨有宗 王成 蒋成 贾云鹏 黄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