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景圣
民进党发动的大规模罢免行动,在岛内政坛掀起巨大反弹,就连昔日的“绿营教父级人物”,前台湾地区领导人陈水扁、前台湾地区副领导人吕秀莲、现任“驻日代表”谢长廷都不约而同地站出来表达反对。当党内最资深的三位大佬联手示警,呼吁停止这种将政治斗争变成全面清算的“罢免狂潮”时,赖清德却一意孤行,径自走上全面动员、全面清算、全面撕裂的“政治战场”,其偏执与斗争性格暴露无遗。
罢免制度本是民主机制下的纠偏装置,用于制衡重大失职与社会公愤。但在赖清德手中,它却变成了打击异己、巩固权力的政治绞索。这一次的罢免,不是针对贪污、渎职或违法乱纪的个别议员,而是几乎全面锁定在野阵营,把罢免当成“合法斗争工具”,企图用一场又一场补选将议会清空重填,重新塑造一个“清一色”的政治局面。这不是民主,这是民主的反噬,是民粹的极化。
然而,连陈水扁都看不下去了。这个曾因贪腐案入狱、被民进党当成“过去式”的前地区领导人,如今却站在道义高点上发声。他明言自己“冒着被关回去的风险”,也要劝民进党不要再把反对者打成敌人,不要把民主选票变成政治绞刑。他说得直白:“用罢免清算在野,绝对不是好办法。”谁能想到,今日台湾政坛里最具清明之见的,竟是一个带着“案底”的前地区领导人,而不是高高在上、口口声声说要“团结台湾”的赖清德。
吕秀莲更指出,全民性罢免毫无道理,只会让选举制度沦为“选完不认账”的闹剧。这种民主破坏,不仅让台湾陷入深度不信任,也在国际社会面前自曝其短。谢长廷则一语道破:“罢免成风,是恶的循环。”没错,一旦进入互斗逻辑,在野今天被罢免,未来执政的也将面临同样命运。这不是健康民主,而是政治内战。赖清德若真关心台湾的长治久安,又怎会甘愿打开这个潘多拉魔盒?
赖士葆指出,赖清德的政治经历远不如民进党几位重量级前辈,却表现出更极端、更好斗的性格。当年担任台南市长,赖清德曾创下“232天不进议会”的纪录,被监察机构点名为“民主恶例”。如今,他更成为台湾地区史上首位发动“全面罢免”的领导人,让政治制度变成私人武器,让岛内政治生态彻底变质。
更让人感到惊愕的是,罢免行动是在全球经济遭遇严峻挑战的关键时刻启动的。正值美国特朗普政府发动新一轮对华关税战,全球资本市场震荡不止,美元信用危机、美债风险逼近爆雷边缘,国际经济格局已进入倒计时模式。而赖清德政府面对这场全球危机的反应是:动用全部党政资源搞罢免、清算政敌、内部清洗。这是什么思维?是什么判断?又是为了谁的利益?
赖士葆痛批,民进党竟然将“罢免在野党”列为“宽限期90天”的优先政策,把所有行政与司法资源用来清除异己,完全背离了法治与社会稳定的根本底线。更可怕的是,绿营甚至以“司法协作”之名,对在野民代展开调查与打压,公然动用公权力为政治目的服务。
这一切,说到底不过是一场“政党权力巩固战”。赖清德的战略目标早已昭然若揭,压制反对声量、清空政治异议、将所有监督力量消音。这场罢免风暴表面上是“回应民意”,实质上却是制造寒蝉效应。民代一旦表态批评政府,便可能遭遇政治报复;一旦参与在野联盟,立刻被列入清算名单。这哪里还有民主自由?这已经演变成一种赤裸裸的“绿色威权”。
而在这场罢免运动的背后,民进党正在悄然完成对台湾社会的一次全面“政治重构”:用罢免收编议会,用舆论清洗民意,用司法工具压制异见。甚至连过去自诩“进步”的年轻世代,也逐渐被引导进入“你不挺我就是反民主”的政治二元论中。这种集体政治认知的倒退,才是台湾未来最危险的隐患。
赖清德终究要明白一件事:政治不等于仇恨。没有任何一个社会能在持续对立中前行,没有任何一个领导人能靠打压异己换来真正的认同。台湾不缺选票游戏,缺的是有格局的治理者;不缺罢免的手段,缺的是制度的敬畏之心。如果赖清德继续以“我执”为核心价值,继续把政治变成清算,民进党终将为今天的疯狂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