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乌鲁木齐市的室外气温是2摄氏度,在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的作用下,我们办公楼的室内温度保持在26摄氏度。”4月21日,国网新疆电科院新型电力系统技术研究所“双碳”与储能技术室主管李骥介绍了该院办公园区通过使用地源热泵实现了跨季节储能,冬季供暖、夏季制冷,较传统空调节能40%。

多年来,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依托新疆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以坚强智慧电网为支撑,以多元储能技术为保障,以多能互补为实践路径,推动新疆低碳园区绿电从“供得上”向“用得好”转变,为新疆低碳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绿色动能。

绿电直供,戈壁荒滩变身“能源粮仓”

3月21日,位于乌鲁木齐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区)园区的甘泉堡750千伏变电站220千伏间隔扩建工程主体设施启动建设。该工程投运后可承载乌鲁木齐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区)园区内企业、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北部沙漠光伏基地的新能源企业及新能源产业新增用电负荷的接入需求。


准东—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新疆段线路

在新疆,风能不仅是清洁电力的源泉,更是低碳园区转型的“绿色引擎”。在达坂城零碳示范园区,风机直接为氢能电解槽、半导体生产线注入绿电,每台5兆瓦风机年发电量可支撑万吨绿氢制备,或满足2000户家庭全年用电;在哈密“风光储氢”一体化基地,特变电工的绿色工厂用风电驱动硅料生产,每吨多晶硅的碳排放较传统模式降低90%;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棉纺产业园,也借力风电替代燃煤锅炉,让“一朵棉花的旅程”从田间到成衣全程零碳。

目前,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已建成“内供五环网、外送四通道”的主网架格局,为低碳园区绿电应用提供高效输送和稳定保障。新疆成为我国750千伏变电站数量最多、线路最长,220千伏变电站覆盖范围最广、电压级差最大的省级电网,实现新疆东部与西部、南疆与北疆在昼夜、季节上风光互补、电力互济。

据统计,2024年在新疆电网区域内新能源发电量达到1161.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0.7%,新能源发电量增量超总电源发电量增量的80%,成为新疆第一大电源和发电量增量主体,越来越多的“绿色”电力正被输送到全疆各地,优化着当地的能源结构、改善着群众生活。

同时,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还通过优化本地智慧配电网,服务园区绿电直供。在独库公路、阿拉山口自贸区等低碳园区试点建设智慧微电网,采用“光伏+移动储能+充电桩”模式,实现偏远地区绿电24小时稳定供应,助力打造“绿电景区”示范;持续推广“绿电专线”直供模式,让克拉玛依绿能产业园通过750千伏电网优先消纳本地风电,园区绿电渗透率达90%以上,全力支撑油田机械制造等高载能产业低碳转型。

此外,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还依托大数据技术,精细化安排机组和电网运行方式,提高新能源预测精度,提升电网对新能源的接纳、消纳能力和调峰、顶峰能力。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用能习惯,建立精细化负荷画像体系,识别工业、商业、居民等6类典型用能群体,制定个性化需求响应策略,为低碳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绿能”。

多元储能,绿电消纳构建“时空枢纽”

3月17日,国家第三批沙戈荒项目新疆大唐石城子100万千瓦配套光热项目正在开展场区集热镜场基础浇筑及镜场支架安装工作。光热发电系统可以在白天将多余的热量储存起来,晚上再释放热量进行发电,实现连续供电。


新疆哈密50兆瓦塔式光热发电站

为了保障低碳园区绿电稳定高效利用,平衡电力系统对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的接网和消纳,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积极探索“新能源+储能”模式,与各发电企业积极推进储能建设。

2023年,在哈密十三间房风区建成投运的新疆首座电网侧新型独立储能电站——沃能十三间房储能一电站里,27个储能单元在用电低谷时段充电、高峰时段放电,实现新能源消纳的同时,还利用峰谷电价差增加经济收益。该储能电站可实现每天“两充两放”,转换效率近90%,利用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2024年7月,全疆最大单体新能源储能项目开工;8月,新疆首个新能源储能锂电池电芯项目启动;9月,全球最大二氧化碳储能电站破土动工……截至2025年4月,新疆已建成储能电站超过200座,总装机规模977.7万千瓦/3266.3万千瓦时,装机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

同时,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持续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持续推动水电抽蓄有序开发。目前,新疆首座抽水蓄能电站——国网新源阜康抽水蓄能电站已全面投产发电,正在加快推进哈密、布尔津等680万千瓦抽水蓄能项目规划建设。

此外,在自治区公布的2024年41项独立新型储能项目清单中,涵盖了磷酸铁锂、全钒液流、钠离子电池、压缩空气、重力储能、铅炭、氢储、热储等多种独立新型储能项目。多元储能的快速发展,让新疆的风光资源在时空维度实现了更高效的消纳与平衡。

多能互补,打造低碳园区“新疆样板”

3月21日,在新疆首个适应新型电力系统构建需求的低碳示范园区内,技术人员正在通过智慧能源管控平台实时监测园区用能情况,储能系统已储存电能120千瓦时。


国网新疆电科院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以“多能互补”为核心路径,通过技术创新、系统集成,打造了一批具有全疆示范意义的低碳园区,为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模式。

新疆首个适应新型电力系统构建需求的低碳示范园区是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探索低碳转型的“试验田”。该园区建设了光储直柔、直流用电示范、智慧路灯等11个节能子系统;同时利用AI技术,围绕数据、技术、生态三个方面构建园区全景式数据分析、高效微网控制和碳排放模型,技术人员可结合相关能效数据随时调整生产经营计划和节能降耗控制策略,让园区生产生活进入“绿色低碳可循环”模式。

自2010年起,在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的指导下,国网新疆电科院创新打造多能互补低碳示范园区,构建了以“风光储+地热能”为核心的清洁能源供能体系。该园区采用地源热泵实现跨季节储能,冬季供暖、夏季制冷,较传统空调节能40%。同时,配套建设20千瓦小型风电和162块屋顶光伏,实现绿电自给自足。2023年该园区还新增120千瓦光伏车棚和V2G移动储能装置,形成“光储充放”一体化系统。目前,可再生能源互补分布式供能系统的相关设备和技术已在乌鲁木齐甘泉堡经济开发区推广应用。

从戈壁荒滩到“能源粮仓”,从单一供能到多能互补,国网新疆电力以“绿电直供+多元储能+多能协同”的创新实践,正在天山南北书写着能源革命的绿色答卷,为“双碳”目标下的区域能源低碳转型和低碳园区高质量建设提供了“新疆方案”。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记者毛卫华|李匀)

来源:中国日报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