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

前言

“这些宝物不知怎么就到了台湾,不管你怎么称呼它,我们突然就成了世界四大博物馆的一员。”



2018年7月,陈其南接任台北故宫院长一职。他上任后宣称要让台北故宫更加“台湾化”,还计划建设一个专门展示日本文物的场馆。

此话一出,他迅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不过更多是以一种不太光彩的方式。



那么,陈其南提出的“故宫台湾化”到底是什么意思?他又为何要建一个日本文物馆呢?

争议中的陈其南

陈其南之所以能担任这个职位,并非偶然。他是一位长期研究“台独”的学者,擅长用“本土化”的视角来分析问题,很早就受到李登辉等人的重视。



民进党为了在文化领域推行“去中国化”,特意选择了他。他们希望通过陈其南的影响力,从根本上切断台北故宫与中华文化之间的联系,抹去历史的印记。他们的目标是通过陈其南的努力,将台北故宫改造成一个没有“中国味”的地方。

陈其南毫不掩饰自己支持“台独”的政治立场,并公开表示要将台北故宫改造为“属于台湾人民的故宫”,试图与北京故宫彻底划清界限。



他坚定地认为,台北故宫的定位需要改变,不能再被视为“北京故宫”的延续。这种观点似乎与他早年受到李登辉器重和提拔的经历密切相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陈其南上任后立即启动了“新故宫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关闭台北故宫三年,并将大量文物搬迁至南部的嘉义县,在南院集中展览。



表面上看,这是为了推广文化,平衡南北的文化资源分配。但实际上,这可能是在逐步削弱台北院区的影响力,最终使其消失。

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意图,远不止简单的文化资源再分配。媒体曝光的“改造计划”令人震惊:台北故宫的珍贵文物将被打包运往嘉义南院,包括书画在内的重要文献也在搬迁之列。



这样一来,台北故宫北院几乎成了空壳,只剩下翠玉白菜这样的明星展品,主要目的是吸引游客前往南院参观。

陈其南的“台独”行为并不仅限于此。在他担任台北故宫院长期间,引发了许多争议,使这座百年文化殿堂陷入了舆论风暴。



为了突出所谓的“本土文化”,他在故宫内部大规模扩建,计划新建一系列以外国为主题的展览馆,例如琉球馆、西班牙馆和日本馆等。

他认为台北故宫应该成为一个“亚洲博物馆”,而不仅仅局限于展示中国文物。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故宫文化内涵的分裂和否定,利用多元文化作为掩护,掩盖其“台独”的真实意图。



他还将国宝级文物——北宋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借给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完全不顾文物安全,无视相关规定。《祭侄文稿》每次展出时间不得超过42天,且展出结束后需休养三年以上才能再次展出。

如此稀有且珍贵的宝贝,在陈其南手中却仿佛变成了可以随意使用的物品。更让人愤怒的是,在一次地方选举中,他竟然把镇馆之宝“翠玉白菜”借给民进党的台中市长候选人拉票。



他将这件国宝级文物放在一个简陋的铁皮屋里供人参观,将其当作政治交易的工具四处使用,这种行为引发了两岸许多明理人士的强烈批评。

这些行为显然与其学者身份不符,令人遗憾。陈其南一系列“去中国化”的言行,引起了岛内外广泛的关注和批评。在巨大压力下,这位原本满怀雄心的院长最终被迫辞职。



他成为台北故宫历史上任期最短的院长,仅仅几个月便离职。他的下台也标志着在文化领域推行“台独”路线的尝试宣告失败。

此外,许多台湾民众对此事颇有微词,甚至有人表示希望将文物送回大陆。他们认为,与其让这些珍贵的宝物因民进党的政治操作而受损,不如交给北京故宫妥善保管。这种呼声反映了他们对文物保护的重视以及对现状的担忧。



文化血脉的溯源

面对质疑,陈其南竟然声称台北故宫的文物是“不知怎么就到了台湾”。他说这些东西莫名其妙来到台湾,我们因此成为了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这种说法不仅显得无知,更暴露了他企图割裂两岸文化联系的不良用心。那么,台北故宫那些珍贵的文物究竟从何而来呢?

1933年,日军威胁日益迫近,北平笼罩在战争阴云之下,故宫的珍贵文物面临毁灭风险。清朝皇室后裔与国民政府协商后,决定启动故宫文物南迁计划,以此保护这些国宝。



这批文物是慈禧太后时期精心打造的清宫珍品,凝聚了中华文明的精髓,象征着昔日王朝的辉煌。为了避免这些国宝落入敌手,一支专业的团队负责文物的打包、登记和造册工作,确保万无一失。

文物通过汽车、火车和轮船等多种交通方式,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安全抵达大后方。南迁路线从北平出发,途经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最终一部分文物被运往台湾保存。



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珍贵的国宝颠沛流离,命运如同无家可归的孩子。纪录片《台北故宫》记录了当年文物专家们的选择。

他们跟随文物迁往台湾并非出于政治考量,而是为了保护文物免遭战争破坏。当时,专家们都坚信战争很快就会结束,他们终将返回故土。



因此,他们并未携带家眷,只是简单锁上家门,便踏上了护送文物的漫长旅程。当年,从北京运往台湾的文物多达2972箱,占故宫全部藏品的五分之一以上,总计65万件艺术珍品。

虽然由于运输条件限制,一些体积较大的瓷器、玉器、漆器未能运走,但运到台湾的也都是精品。



其中包括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宋元时期的名画以及明清时期的瓷器杂项等,每一件都是价值连城的国宝。

历史资料显示,当年故宫总共打包了13491箱宝贝,除了运到台北故宫的2972箱,其余都完好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陈其南闹剧

陈其南刻意回避台北故宫文物的来源问题,甚至公开表示“不知道”,其背后的政治目的显而易见。



他所谓的“故宫台湾化”,实际上就是想“去中国化”。这样做,是用政治手段切断两岸的文化纽带,人为制造对立,最终目的是彻底脱离中国。

陈其南心中一直有一个困惑,那就是台湾文化的根源究竟在哪里。他认为过去的台北故宫就像北京故宫的一个分支,让人觉得与台湾自身并无太多关联。



为了解决这个身份认同的问题,他的想法有些让人难以理解。他建议在台北故宫旁边建琉球馆、西班牙馆、日本馆,展示这些地区的文化。

奇怪的是,他对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人民所受的苦难视而不见。他似乎忘记了日本人曾经残杀台湾原住民,也忘记了皇民化时期台湾精英学习法律、政治受到的种种限制。这些历史记忆仿佛被他选择性遗忘。



近年来,台湾当局积极推动所谓的“本土化”,但这种做法反而催生了一种“失忆”和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的倾向。

实际上,“本土化”并未有效解决台湾的身份认同难题,反倒加剧了社会分裂,矛盾日益突出。

这种分裂和对立,最终影响了台湾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使其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台湾社会并未因此变得更好,反而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陈其南的风波已经过去,但他留下的文化问题仍需深思。台北故宫的文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更是连接海峡两岸同胞情感的精神桥梁。

2011年,《富春山居图》分隔361年后,终于在台北合璧展出,场面极为壮观。这体现了人们对两岸文化交流的期待,以及对彼此情感更加贴近的渴望。



结语

台湾与大陆之间,有着无法割断的血缘关系和共同的文化根基。任何试图将两者分开的努力,最终都将徒劳无功。

正如台湾民众所说:“谁也不能对抗历史,因为历史是绝对权力。”这句话表明了历史潮流不可阻挡,试图改变这种联系是不切实际的。

信息源:台北故宫要被“台湾化”? 黄智贤批陈其南:台湾只是代管,不认中国人就没资格管!环球网。



信息源:“蓝委”爆陈其南“支解故宫”计谋:要让台北故宫淡化、消失!环球网2018-11-17 。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