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宣传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中交四航局多措共举打造绿色生态工程,助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展现出央企的责任与担当。

打造拉美典范工程 绘就一带一路“绿色港口画卷”

在秘鲁钱凯港,只见一座现代化港口拔地而起,排列整齐的蓝色岸桥正繁忙运作,迎来送往世界各地的货物。不远处的钱凯港海域碧波荡漾,海滩上海鸟、海豹和秘鲁企鹅等稀有物种时而栖息,毗邻的钱凯湿地绿意盎然,水鸟翩跹而至,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徐徐铺开,而这,正是中交四航局建设者与各方携手,努力守护的成果。

由中国港湾-中交四航局联合体承建的秘鲁钱凯港是中国和秘鲁共建“一带一路”重要项目,同时也是南美首个智慧港口和绿色港口。项目毗邻的钱凯湿地是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周边海域是海豹、企鹅等海洋动物的家园。如何既能高效推进项目施工建设,又守护好当地的湿地资源和海洋资源,成为工程师们从进场开始便高度重视的课题。项目团队努力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工程的每个环节:研发智能移动打桩平台,避免海水上涌造成污染,并减少项目非工程结构钢材料投入;引入新的振冲工艺处理地基,有效控制噪声和粉尘污染,将工期缩短近一半时间;推进废水循环利用,降低耗水量超25%;聘请当地的生物、环保专家,组建专业的环保团队,成立动物救助办公室,常态化做好海洋和湿地生态保护工作;委托第三方权威机构开展水质、噪声和鸟类种群等监测,及时掌握生态环境状况……

此外,项目团队还积极开展“世界湿地日”、“世界海洋日”等环保节日主题活动,配合当地市政厅、海事局、社区等对周边湿地环境进行维护,设置环保标志、标牌;邀请当地民众及学生群体共同了解、学习、保护当地湿地生态。一系列举措下来,钱凯港湿地环境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如今还成为了当地人竞相打卡的“网红”点。“中国人来到这里,用实际行动保护着美丽的钱凯。”当地海事局局长古斯塔沃曾高度赞扬中交建设者的辛勤付出。

不仅要守护好钱凯港湿地的生态环境,项目团队还积极做好当地动物资源的保护工作。自开工建设以来,项目配合当地有关机构积极开展动物援救工作,发现并救助受困秘鲁企鹅2只、海豹7只以及多种飞禽和海洋生物。“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全力以赴实现‘让海水更清、天空更蓝、动物更亲、钱凯更美’的绿色工程建设目标。”时任项目相关负责人刘轩源介绍道。

秉持绿色施工理念 温情守护白海豚生存家园

在浩瀚的伶仃洋海面之上,三五成群的中华白海豚依稀可见,它们时而隐入海中,时而浮出海面,与一旁的建成通车的深中通道相映成趣,一幅粤港澳大湾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徐徐铺开。

据悉,我国现存最大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白海豚栖息地,位于广东省珠江口海域外伶仃岛至牛头岛之间。其中,由四航局负责实施的深中通道沉管预制的沉管智慧梦工厂位于牛头岛上,肩负着深中通道沉管隧道中22个钢壳沉管的预制任务,主要包括沉管的纵移、浇筑、横移等关键工序。为把沉管平稳安放至大海深处的预定位置,项目团队还需对海底进行处理,减少沉降。然而,对海底进行地基处理,稍有不慎将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该海域白海豚等动植物的栖息环境,如何既保护中华白海豚生存海域的生态环境,又顺利将沉管“安家”在伶仃洋海底,成为亟待团队解决的难题。

为此,项目团队创新采取深层水泥搅拌施工工艺,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高强度改良地基,更重要的是可以将海底淤泥与水泥砂浆混合形成长桩,从而有效保护伶仃洋生态。此外,为了进一步保护好白海豚的栖息海域,深中通道建设团队还专门发明了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深层水泥搅拌船用整船防污系统,通过这一系统可以形成两道防污屏障,能有效防止打桩形成的污水进入海水,避免污染白海豚栖息地环境。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绘就绿美红海生态画卷

由中国港湾承建、四航局负责实施的沙特红海开发项目是沙特政府重点推进的高端旅游开发项目,属于沙特“2023”愿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目标是将红海沿岸打造成类似“马尔代夫”的全球闻名超级观光度假区。建设期间,项目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用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精心呵护当地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该项目施工的岛屿周边分布着成片的红树林、珊瑚,是全球第四大的珊瑚礁生态系统--红海珊瑚礁生态系统,同时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重要鸟类保护区,对项目建设提出严格的环保要求。项目团队坚持生态优先,采用专业水质检测浮标传感器,实现24小时“不停工”实时监测水体酸碱度溶解氧值、浊度等水质情况数据;设置珊瑚缓冲保护区禁航区和禁锚区,有效避免船机设备对海洋造成破坏;开展红树林保护和移植活动,邀请第三方环保合作机构制定评审保护方案,在保护自然绿地的同时为当地增添更多生机;科学移动海鸟巢穴,满足鸟类生存繁衍需求,同时严格控制施工区域的灯光亮度、照明角度,避免对岛上和海中生物的作息产生影响。

如今,在平静的西部红海沿岸海域,湛蓝色的天空映衬着蔚蓝色的海洋,漫长的海岸线上三两只海豚时不时露出海面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随处可见的海龟在柔软的沙滩上嬉戏游玩。“每次看到项目有新进展,看到海里的鱼和岛上的鸟与我们和谐共处,就感觉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项目相关负责人薛林虎介绍道。

让动物朋友安家更“安心”

在马来西亚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里,中交建设者们正在修筑东海岸铁路的路基。一群长鼻猴在附近嬉戏玩耍,它们有时穿过“安全通道”来到铁路的另一边,和伙伴们玩起了“捉迷藏”。中国交建马东铁项目总经理部四分部副经理蒙国司说:“项目部一系列保护野生动物的措施,为我们留住了这些可爱的动物朋友。”

为了深入了解周边的野生动物,蒙国司多次带领项目团队和专家深入施工现场周边的原始森林。荆棘丛生、道路险峻,大家背着仪器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前行,一手拿着镰刀挥臂开路,一手敲击木棒“打草惊蛇”。历经半个多月的野外勘查作业,项目部标记出了动物可能的活动区域和迁徙路线。随后,项目部主动邀请动物保护专家到现场“把脉问诊”,为野生动物安全迁徙量身定制了7个专用涵洞,引导动物安全通过施工区域,从源头上保障了野生动物的活动和生存空间。

虽然提前规划修建了安全通道,但在施工过程中常有“调皮”的动物喜欢在施工区域“玩耍”。为此,项目部联合当地专门的野生动物保护公司,为可能进入施工现场的野生动物安装卫星定位项圈、放置感应监视器等,监测野生动物的迁徙和活动范围,以便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项目部还与当地野生动物保护局建立了日常互联互动机制,开通野生动物绿色救助通道,一旦发现受伤或生病的动物,可在第一时间进行救治,有力保护施工沿线野生动物的生命安全。

蒙国司自豪地介绍道:“项目部成立了宣教队定期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宣传,监测团队每月不定期对施工范围内噪音、空气、水质等进行‘监督’,让我们的动物朋友安家更‘安心’,这些都是中交建设者认真履行社会责任重要举措。”

为世纪运河鱼儿打通“回家路”

平陆运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第一条江海连通的大运河,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由四航局承建的青年枢纽工程是平陆运河规划三座梯级中的最下游梯级,通航建筑物为国内首座5000吨级江海交接双线省水船闸,也是国内在建最大互灌互泄型式省水船闸。在青年枢纽泄洪闸旁,为了保护鳗鲡、赤眼鳟等鱼类洄游迁徙,项目团队打造了一条约480米长的竖缝式鱼道和鳗鱼道结合的鱼道,守护鱼儿“回家”路。

在钦州水域,生活着河鲈、赤眼鳟、鳗鲡等多种鱼类。以鳗鲡为例,每年相应季节,它们会在钦江河口区形成一年一度的鳗苗汛,鳗苗溯河而上,到钦江索饵、育肥、生长。1959年,为解决茅尾海海水倒灌、无法饮用的问题,当地修建了青年水闸,在拦截海水的同时,也导致花鳗鲡等鱼类失去了洄游迁徙的路径。

青年枢纽项目早在设计之初便开展鱼道的模型试验研究。项目团队深入了解当地鱼类的生活习性,决定为运河鱼儿打造专属的鱼道。经过精密测试,项目团队掌握了这一流域特有鱼类的游泳能力参数,为鱼道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最终,鱼道采用垂直竖缝式鱼道和鳗鱼道结合的选型,垂直竖缝式鱼道主要满足鲮鱼、赤眼鳟、河鲈等鱼类洄游需求,鳗鱼道则针对合浦绒螯蟹和鳗鲡等的洄游需求。

为了确保鱼儿“认路”,找到专属它们的3米进口通道。项目团队结合专家意见,联合设计单位对鱼道进口方案认真讨论研究,在进鱼口轴线与河床水流夹角等方面动足了脑筋。团队还根据水位、流速等情况,把鱼道进口安排在电站尾水下游坡段的左岸侧,并将鳗鱼道入口段由垂直竖管改为斜坡式,增加水流推进器作为辅助设施,利用尾水的诱鱼作用引导鱼儿进入,守护鱼儿“回家路”。同时,鱼道内还设置了休息池,为鱼类洄游提供了克服高低落差的便利。

如今,在平陆运河青年枢纽旁,一条480米长的鱼道蜿蜒于钦江之畔。这是国内首条为合浦绒鳌蟹、鳗鲡等洄游生物设计的专用通道,它让中断半个多世纪的“回家之路”——生态链条重新接续。鱼道不仅为下游鱼类的洄游提供了路径,而且有助于该地区的鱼类基因交流,对保持水生动物的稳定、做好生态保护都有着积极意义。

未来,中交四航局将继续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绿色施工原则,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项目建设及施工管理全流程,探索出与不同生物物种、不同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之路,为倾心守护地球家园贡献“四航”力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