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字号本该是品质的代名词,结果现在却有不少“老字号”片面宣传“资历”,完全忽视品质,砸自己招牌!
王致和作为咱们国家实打实的百年老字号,靠着绝佳的口味和价格一度红遍大江南北,成了陪伴不少人长大的“标配下饭菜”,但就是这么个人尽皆知的品牌却慢慢淡出大众视野,销量下跌、无人问津、公司亏损,网友风评更是一塌糊涂。
百年老字号王致和究竟怎么了?它真的“变味”了吗?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及文内
要说大家熟悉的调味料,“王致和”肯定榜上有名,就像“老干妈辣椒酱”,作为百年老字号的王致和俨然已经成了无论老少的共同记忆。
在那段风靡全球的日子里,生活条件没现在这么好的时候,一筷子腐乳、一碗粥、半个馒头就是一顿饭。
即使物质条件相当充足的今天,王致和也有一大票“粉丝”,掰开热腾腾的馒头,在里面夹上半块腐乳,用筷子抹开,吃到嘴里的感觉也不亚于吃上肉,哪天早上起来晚了,或者不想做饭了,热个馒头夹点腐乳完全能当主食。
除了口味,王致和这个品牌本身的故事也充满传奇色彩。
据说品牌创始人是清朝一位安徽的举人,他立志考取功名,进京赶考却落了榜,一腔热血落空不说,身上的盘缠也所剩无几,根本不够回家。
无奈之下,王致和只能被迫滞留京城,靠着儿时做过的豆腐生意,摆摊为自己谋口饭吃。
要放在现在,王致和也妥妥的算是励志人物了,他一边卖豆腐糊口,一边也没忘了读书考学。
一个盛夏,他的豆腐没有完全卖出,为了防止变质,王致和用防腐的盐将豆腐腌起来密封保存,准备第二天再拿出来。
结果王致和一心备考,就这么忘记了那几块豆腐,等到考学再次落榜,他重新捡起豆腐生意时已经到了深秋。
他终于想起了那几块豆腐,连忙打开时扑面而来就是一股恶臭,王致和定睛一看,豆腐已经变成了古怪的青色。
图片加载中…
但即使这样他也舍不得浪费,再加上又确实没见过这样的豆腐,于是便壮起胆子尝了一口。
谁知道就是这么一口让他发现这恶臭难闻的豆腐吃起来竟然别具风味!他连忙给街坊邻居都试了试,大家无不赞不绝口。
之后“王致和臭豆腐”声名鹊起,传进宫里又传遍大江南北,如果从那时候开始计算,这一牌子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在老字号中也称得上是最老的一批。
图片加载中…
可是现在却很少有人买王致和的产品了,超市中的整齐地摆着臭豆腐、白腐乳、玫瑰腐乳,货架前却少有人问津。
不止大家的主观感受,数据表现出来的客观事实也的确是如此,王致和销量逐年下滑,甚至一度到了让背后的公司“二商食品”亏损的程度。
图片加载中…
明明在网上做自媒体、拍“手工自制霉豆腐”的都能有不少人购买关注,为什么大家面对行业元老王致和却兴致缺缺呢?
如果看二商食品的财报就会发现,自从网络直播平台兴起后他们的营销额就在走低,最严重的2015年甚至一年出现了八千多万的亏损。
这很显然与二商没有赶上“互联网平台”、“直播带货”的风口有一定关系,但相比真正的问题,没有赶上时代东风可算是太微不足道的问题了。
图片加载中…
曾经王致和腐乳完全可以说成是行业内顶尖的典范,制作调味品时用的豆腐经过两个小时研磨,历经足足二十多道工序,整整一百天的自然发酵,最后才得到那块美味下饭的腐乳。
但这种颇具“匠心”的方式显然已经有点跟不上人的生活节奏和王致和背后老板的收益需求了。
于是到2013年,王致和实现了全套生产流程自动化,那些“人工研磨”,那些“自然发酵”,都被大机器流水线推进了历史。
一起被推进历史的还有王致和腐乳享誉全国的名声。
图片加载中…
“改良”后的王致和腐乳质量出现断崖式下跌,臭豆腐外皮与里面的豆腐完全分离,外皮很厚,夹杂着未融化的大颗盐粒,内里空虚,软烂到难以用筷子完整地夹起来。
这么下来王致和可谓是口感味道尽失。
图片加载中…
但质量下滑的同时,王致和品牌的价格却持续走高一路上涨,最后成了现在这种“又贵又难吃”的状态。
也难怪王致和口碑下跌如此严重,从曾经的明星产品变得无人问津了。
图片加载中…
其实真要说的话,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又有多少人买东西会瞄准品牌而不是瞄准质量呢?哪怕是挑选品牌,最初也一定是因为“这个品牌质量好”。
百年品牌、底蕴深厚、文化传承......等等这些一切对我们而言完全是一种锦上添花的称号,而不是我们选择什么东西的理由。
图片加载中…
很多消费者不懂什么“某某大豆种植园”、“某某发酵工艺”、“某某匠心凝聚”,面对食物,消费者唯一在意的两点就是是否安全以及是否好吃。
如果做不到在口味上下功夫,其他地方再怎么吹得天花乱坠,消费者也不会为此买单。
图片加载中…
在难看的销量下,王致和也开始为自己寻找出路。
一方面它回归了一部分曾经的制造工艺,另一方面又拓展了许多新的业务,从单纯的制作臭豆腐、腐乳等等扩展出了料酒等其他调味品生产线。
图片加载中…
同时王致和也在积极寻找年轻人可能会感兴趣的东西,例如吉祥物设计、非遗文化、直播带货平台现在也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可以说为了扭转品牌现状也是做了相当大的思考和努力了。
在这一系列操作下,王致和销量回升,在连续亏损后终于扭亏为盈。
但是话还是那句话,理还是那个理,王致和本质上还是食品商家,不是艺术文化IP,如果口味不做改良,在其他地方再怎么下功夫也只是螳臂挡车。
屏幕前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