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辽宁频道
在辽宁南部的千山山脉,盛产的一种水果被誉为“梨中皇后”,它的果皮或金黄或鲜红,咬上一口,果汁鲜美,唇齿留香。它就是中国四大名梨之一的海城“南果梨”。而位于南果梨主产区的国网辽宁电力(鞍山海城)雷锋共产党员服务队王石镇什司县村供电驿站,有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6名平均年龄52岁的农电工党员,他们扎根深山二三十多年,用汗水浇灌着10个行政村32个小山村的5.6万亩梨园,用脚步丈量着80多平方公里的供电网络,推动了南果梨这个“山间野果”向“梨中皇后”的华丽转变。4月20日,笔者走进这支“电网先锋队”,聆听他们与电网、果树、乡亲们共同谱写的乡村振兴协奏曲。
从国网海城市供电公司驻地出发,穿过王石镇街,沿着蜿蜒起伏的山路一路东行,远山近景盛开的梨花犹如阳春白雪清淡纯净。半个小时后,汽车驶入什司县村西侧山前的一座院落,国网辽宁电力雷锋共产党员服务队供电驿站的标示牌在晨光的映射下闪闪发光。随行的王石镇供电所党支部书记倪宝新告诉笔者,按照今天的工作计划,供电驿站的6名队员分成3组,林春威和张恒凯驻站接待客户、受理用电申请,王士义和张天宝为天鹰果业检修用电设施,孟祥辉与王升为大沟、小女寨、碾盘等3个山村的11户群众装表接电。
王士义的“情义”无价
今年49岁王士义,是什司县村供电驿站最年轻的队员。他2001年参加工作,200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等个头,身材微胖,脸色黝黑泛红,一双大眼睛透视着坚定和朴实,是王士义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
王士义担负着上英、碾盘等5个行政村、7个自然村、25个台区1654多户群众和海城市天鹰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抄表催费和供电服务两项工作。从入职那天起,王士义就与天鹰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台锈迹斑驳的柴油发电机静静地躺卧在天鹰果业的库房里,诉说着当年的历史。那年初夏,当24岁的王士义翻越山梁踩着泥泞小路走进这家刚成立的果品生产加工厂时,这台机器正发出沉闷的轰鸣。
开山修路、引水上山、架设线路、安装设备…果品加工厂的设备安装到哪里,供电线路就架设到哪里。王士义与他的工友们用三年多的时间架设了十多公里的配电线路。
2003年,海城市天鹰果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2007年正月十五日夜,一场罕见暴雪压垮了通往天鹰果业的10千伏线路,正在值班室的王士义抓起工具包冲进零下20多度的风雪中,当照明灯重新亮起的那一刻,这个总是寡言少语的小伙子睫毛上结满了冰晶。
在物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王士义发明了“听声辨位法”,他能从变压器细微的嗡鸣声中判断负荷变化。2011年南果梨丰收季,天鹰果业保鲜库制冷设备和500千瓦分拣设备全开,让电网不堪重负,他连续40多个小时蹲守变电站,用秒表测算负荷曲线,最终通过错峰用电方案保住了整条生产线。2012年,海城地区发生历史罕见的暴雨洪涝灾害,王士义蹚过齐腰深的洪水,连续70多个小时抢修受损供电设备,王石镇东部山区的20多个村屯和天鹰果业相继恢复了供电。
优质的供电服务保障,让“天鹰”插上腾飞的翅膀。6个生产基地、5000多亩山地果园,1000万斤的年产量;智能滴灌系统、物联网灭虫系统、自动化分拣系统等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手段,实现了南果梨生产加工向标准化、绿色化转型,天鹰果业基地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辽宁省龙头企业”,“天鹰牌”南果梨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华名果”称号。
25载岁月更迭,情义无价。从柴油发电机到坚强智能电网,从人工抄表收费到数字化管理,王士义这个皮肤黝黑的关东汉子,用责任和担当守护着一双多病的儿女和困难的家庭;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推动了一个集南果梨生产、储存、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果品企业的崛起,也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精神图谱。
2025年春节前夕,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闫华锋走进海城市上英村王士义同志的家中,对他在困难中乐观面对生活、工作中勤勉尽责的精神给予高度赞扬,这也是对大山深处供电人数十年如一日担当尽责的高度肯定。国网海城市供电公司正以坚强智能电网全力服务保障“北纬40度 海城质造”强市计划,推动年产30余万吨、产值15亿元的南果梨走出了东北,走向全国。
张天宝的“保姆”守护
张天宝,今年56岁,1987年参加工作,199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供电驿站最为年长的服务队员。他个头不高,笑容憨厚,眼睑处几道皱纹留下岁月的印记。
张天宝担任中沟、上沟、下沟3个村19个台区的台区经理,直接服务客户1326户。“作为一名党员台区经理,就要做好示范引领,把供电服务做到家。”张天宝说,梨树的春种授粉、疏果、灭虫,到秋收采摘,3至10月间他们都要走村入户上门服务,及时了解用户的基本用电情况,做到心里“有本账”。
38年的农村电工生涯,张天宝亲身经历了山乡果农的历史变迁,也与十里八村的孤寡老人逐一结成了对子,全力以赴当好他们的贴心守护人。这些老年人,没有微信,也不会刷卡缴电费。老张每次来巡视线路、处理故障都会到这些老人家中看一看,代购物品、代收电费是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张师傅说:“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时时刻刻都处于待命状态。半夜三更接到客户求助电话,也得马上从床上爬起来,赶紧去维修。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酷暑盛夏,风雨无阻。”
2017年夏天,海城地区遭受极端高温干旱天气,王石镇什司县地区连续50多天未见有效降雨,两万多亩南果梨树干渴枯萎。张天宝和他的工友们连续20多天坚守抗旱一线,先后对英南、英北、东腰、上英、前坎、上沟、金坑等7个村,16个台区供电线路和设备进行升级改造,调整更换大容量变压器6台,架设更换导线14900延长米。他们头顶烈日,用汗战旱。东腰村果农李素敏说,充足的电力保障,让她们村两万多棵南果梨树及时得到了灌溉,按每棵果树稳产100斤、售价2元计算,为全村挽回了400多万元的收入。
“感谢电力员工救了我们的果树,救了我们果农啊!”提起当时的情景,英南村村民邱静仍是一脸感动:“就是我死了,我也会让孩子们记住供电所的恩人们。”年近60的邱静不停地致谢他们身边这支供电队伍,称赞他们是大山深处的贴心守护人。
孟祥辉的“光辉”承诺
今年50岁的孟祥辉,1992年参加工作,199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身板瘦小,却十分挺拔。一顶蓝色的安全帽、一身泛白的工作服,给人一种能干且朴素朴实的印象。
清晨五点半,辽南山区还笼罩在暮色中,孟祥辉骑上摩托车向供驿站出发了,别在腰间的电工三件套时而与车斗发生叮当碰撞,惊醒了山道边打盹的麻雀。这条蜿蜒十里的山道,他走了30多年。
春耕时节,梨农引水灌溉用电申请明显增多,王石镇三大沟、小女寨、碾盘等多个山村的11户群众的用电申请已经批复。当天上午,孟祥辉与队员王升要完成这7户群众的装表接电工作,作为工作负责人,孟祥辉仔细检查计量表箱型号编号和完好情况,带上工具器材出发了。核对用户信息、安装计量装置、加装封印并与客户确认。11时50分,他们马不停蹄地辗转6条山沟、行程80多公里,在完成碾盘村水库引水上山装表接电后,上午的工作计划全部顺利完成。
房身沟是什司县村最偏远的一条小山沟,是孟祥辉最为关注的地方。这里居住着70多户群众,70岁以上老人占这个沟里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冬季大雪封山交通不便,高龄老人多、电费收缴困难等一系列问题牵动着孟祥辉的心,也见证着他入职以来的庄严承诺。
去年腊月廿八,大雪压垮了房身沟关大爷家的供电设备。接到82岁关大爷的报修电话时,孟祥辉正发着高烧。他硬撑着冒雪进山,冰碴子把工作靴裹成铅块。爬到半山腰,积雪淹没了膝盖,他索性手脚并用一点点向前挪。忽然,孟祥辉脚下一滑,重心不稳跌撞在一棵果树上,坚硬的枝条将他的下巴刮破,鲜血滴落在皑皑白雪上。当合闸通电的那一刻,关大爷颤巍巍端来的姜汤在屋里腾起白雾。“小孟啊,你这电通到我心窝里了。”
在电商张兰的直播间里,孟祥辉正在帮她调试直播设备。“孟叔,这电压不稳可能影响直播效果。”张兰话音未落,老电工已掏出钳形表:“你瞅,三相电不平衡,得调整下线路接法。”33个寒来暑往,孟祥辉走遍了什司县村、三大村等5条山沟、25个台区的1269户电力客户。春秋两季,义务将乡亲们的山菜蘑菇带去镇上销售,换回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代收电费近千笔从未出现过差错。
这片黑土地上,柴油机的轰鸣声早已化作数据流的脉搏,但有些东西始终未变。当城市霓虹次第熄灭时,总有一盏灯为耕耘者长明;当人工智能洪流奔涌向前时,在大山深处的农家依然需要有人守护最初的电流。这是属于王士义们的时代叙事,也是中国乡村振兴交响乐中不可或缺的音符。
夕阳西下,供电驿站上方的“乡村振兴、电力先行”的标语熠熠生辉。这支平均年龄52岁的队伍,正用滚烫的初心续写着新时代的光明之歌。因为他们深知,自己守护的不仅是电流,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维护的不仅是电网,更是共产党人的信仰之光。